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曾感慨,美国根本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因为中国人可不以赚钱为目标,而美国没人会做不赚钱的事。 这背后是两国经济逻辑的根本差异:中国以国家利益为先,愿意牺牲短期利益换长远掌控;美国则是股东回报至上,凡事先看回报率。 半导体领域最能体现这种碰撞。中国从90年代就砸钱建厂,早年晶圆厂亏得一塌糊涂,全靠国家补贴撑着。 如今中芯国际跻身全球前十,2025年半导体设备自给率预计达50%,成熟工艺芯片自给率已超40%,成功摆脱部分对美依赖。 美国2025年也推出芯片法案,拨款上百亿,可企业只挑稳赚的项目,英特尔和美光一见季度报表亏损就缩手,供应链依旧断裂。 高铁建设更是鲜明对比。中国高铁2025年底网络将超5万公里,2030年目标冲6万公里,京沪线投上万亿早年亏本也坚持。 这不仅拉动了钢铁水泥全产业链,还成功出口印尼泰国,换来了资源和市场。 而美国加州高铁计划十几年没进展,预算超支、承包商撤资,企业嫌回报周期长不愿接盘,联邦政府想推却被国会卡预算。 非洲投资上,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投上千亿建路港电站,2023年对非FDI存量达42.11亿美元,占全球15%。 短期回报虽低,却锁住了刚果矿区等关键资源,还赢得了外交影响力,美国企业因算不准风险回报比,不划算就撤。 结果就是美国80%的关键矿物依赖中国,电动车电池链被卡脖子,鲁比奥在国务院简报中直言担忧。 电动车领域,比亚迪、宁德时代靠产业链整合和补贴,把电池成本压到全球最低。 2025上半年中国EV出口超105万辆,同比暴涨74.3%,即便每辆车亏几千美元,也要抢占中低端市场,全球份额从2%涨到18%。 美国推IRA法案给补贴,企业却只盯着高端市场,不愿降价抢份额,反倒被中国品牌抢占先机。 航空业里,中国商飞C919研发20年、补贴千亿,2025年量产75架,累计获得1500架订单,还吸引了巴西等国际客户。 中国未来需9570架新客机,80%是单通道机型,C919牢牢锁住本土市场,让波音倍感压力。 波音则因董事会不愿多投研发,不仅丢了中国订单,还被空客抢占了68%的中国单通道客机市场。 网友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说中国模式狠准稳,有人认为美国自由市场创新快但战略滞后。 在我看来,两种模式没有绝对优劣,但中国的长期主义在战略产业布局上确实占了先机。 未来美国大概率会加大工业政策力度,试图弥补战略短板,而中国会继续巩固产业链优势,这场博弈还会持续。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或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