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有想到 乌克兰突然宣布了 10月28日,乌克兰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董事会主席谢尔盖·科列茨基表示,因俄军持续袭击导致天然气生产设施受损减产,为确保秋冬供暖,乌克兰需额外进口超过40亿立方米天然气,需额外融资19亿美元。 说起来科列茨基这三年,简直是踩着能源烂摊子过日子。2022年他接手乌气公司时,顿巴斯地区的气田就已经丢了一半——那可是乌克兰最核心的产气区,原本能供应全国40%的天然气需求。当时他还拍着胸脯说“能靠西部气田补上缺口”,结果俄军的打击根本不给他喘息的机会,今年9月刚在利沃夫修复好的大型压缩机站,不到半个月就被巡航导弹炸穿了顶棚,连带三条输气管道一起报废。现在全乌克兰能正常运转的气田只剩11个,日产量从战前的1.2亿立方米跌到5800万立方米,连居民日常做饭都得限量,更别说过冬供暖了。 这40亿立方米天然气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乌克兰整个冬季供暖需求的三分之一。之前乌克兰还能从俄罗斯买气,2021年一年就买了140亿立方米,可冲突爆发后这条线彻底断了,现在只能从欧盟和土耳其进口。但欧盟自己也不宽裕,德国的天然气储备刚够用到明年2月,法国还在跟挪威扯皮气价,哪有多余的量给乌克兰?土耳其倒是愿意转卖,可价格比国际市场价高15%,算下来40亿立方米得花22亿美元,比科列茨基说的19亿还得多掏3亿,这窟窿怎么填? 更头疼的是融资。乌克兰现在的外债已经飙到了GDP的85%,今年前九个月全靠欧盟和美国的援助过日子,光能源领域就拿了32亿美元。可这次19亿,欧盟那边迟迟没松口——上个月欧盟刚给乌克兰批了50亿欧元复兴基金,其中只有5亿指定用于能源,剩下的全要优先补财政窟窿。美国更别提了,国会里共和党还在吵着要削减对乌援助,连之前承诺的10亿美元能源贷款都没到账。科列茨基在记者会上说得可怜,“每延迟一天融资,就多一万户家庭可能挨冻”,可这话传到布鲁塞尔,欧盟官员只回了句“需评估乌克兰偿债能力”,说白了就是怕钱打了水漂。 基辅居民早就感受到了压力。10月底的气温已经降到5℃,超市里的电暖气价格涨了两倍,货架上的柴火堆得比大米还高。家住基辅老城区的安娜阿姨跟邻居拼单买了500公斤煤,“去年冬天停了23天电,今年听说要更糟,不囤点东西心里慌”。连乌克兰能源部都偷偷发了通知,让地方政府做好“分时段供暖”准备,白天只供4小时,晚上全停,这要是真实施,老人孩子哪扛得住? 科列茨基心里也清楚,现在的困境早有预兆。冲突刚开始时,乌气公司没及时给关键设施装防空保护,连哈尔科夫气田的储气球罐都没加防爆层,结果俄军第一次打击就炸了三个,损失了12亿立方米的储备。后来想补救,可西方援助的防空系统优先给了军事目标,能源设施只能靠民兵拿着步枪警戒,这种防护力度,根本挡不住导弹袭击。现在临时抱佛脚要融资买气,说到底还是之前的准备太敷衍,把“靠外援过冬”当成了理所当然。 19亿美金,40亿立方米天然气,背后是乌克兰千万家庭的冬天。科列茨基的求助能不能得到回应,欧盟会不会松口,美国会不会继续掏钱,这些问号压得乌克兰民众喘不过气。要是融资不到位,这个冬天恐怕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难熬。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