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政客们天天内斗,为什么依然是世界头号强国,它究竟有着怎样的游戏规则? 就说国会吧,外人看是 “吵架俱乐部”,其实它藏着个大本事,不让任何一方瞎来。你以为一项法案只要多数人同意就能过?没那么简单。 得先过众议院这关,每个议员都得替自己选区的人着想,比如农业州的议员,肯定要盯着法案里有没有补贴农民的条款; 再到参议院,每个州不管人多人少都有两票,小州也能拦住大州的 “霸道方案”;就算两院都过了,总统还能 否决;总统点头了,最高法院又能说 “这不合宪法”,给打回去。 2023 年就有这么一出,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想砍社会福利,说要 “平衡预算”。法案刚到参议院,民主党就用 “冗长辩论” 把它卡住了 , 这个规则允许议员一直说话,直到把法案拖黄。 最后两党没办法,只能坐下来谈:福利少砍点,同时给能源企业加减税。你看,吵归吵,既没让老百姓的福利崩了,也没得罪共和党背后的资本,最后找了个两边都能下的台阶。 还有国会里的那些委员会,比如管税收的筹款委员会、管花钱的拨款委员会,主席都是两党老资格,比总统在位时间还长。他们心里门清,哪些是能吵的,哪些是不能动的。 2024 年两党为 “对华芯片限制” 吵得脸红脖子粗,可筹款委员会悄悄就达成了共识:该给美国半导体企业补钱,也得卡荷兰 ASML 的技术出口。 表面上吵得凶,其实在 “保美国芯片霸权” 这件大事上,谁都没含糊。 最高法院的 9 个大法官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不像裁判那样简单判输赢,更像 “和稀泥” 的高手,把政治矛盾掰成法律问题慢慢解。 2022 年推翻 “罗诉韦德案”,看着是不让全国搞堕胎权了,其实是把决定权给了各州, 德州、阿拉巴马这些红州想禁就禁,加州、纽约这些蓝州想保就保。 这样一来,全国性的抗议没闹起来,矛盾都留在了地方,不会把整个国家拖进分裂的坑。 2023 年拜登想免学生贷款,共和党直接告到最高法院。大法官们没说 “免” 还是 “不免”,只说 “总统没权力自己拿 6000 亿,得国会同意”。 这话听着是驳了拜登的面子,其实是给两党留了余地 — 既没让年轻人失望,也没让共和党觉得 “行政权太横”,最后还得坐下来谈。 而且大法官是终身任职,不管哪个党当总统,他们都按老规矩来。比如 1954 年定的 “种族隔离违法”,就算后来共和党执政,也没人敢改; 2010 年说 “企业能给政治献金”,民主党再不服,也动不了这个规矩。这种 “不变”,让企业和资本心里有底,知道不会今天一个政策、明天一个政策,自然愿意留在美国。 还有那些被骂成 “毒瘤” 的游说集团,其实也在帮美国 “渡劫”。2023 年硅谷银行倒了,民主党想加强监管,怕再出乱子;共和党怕监管太严,影响银行赚钱。 这时候 “美国银行家协会” 站出来了,一边跟民主党说 “你看这些漏洞确实要补”,一边跟共和党说 “监管慢慢推,不影响放贷”。最后出台的法案,既加了存款保险,又没卡死银行,两边都满意。 美国商会更精明,它平时跟共和党走得近,可 2022 年民主党推《芯片法案》,它立马去游说共和党议员:“中国芯片都快追上了,再不同意补贴,美国企业就完了” 最后 19 个共和党议员投了赞成票,法案顺利通过。这些利益集团没搞 “一边倒”,反而在两党之间搭桥,把 “你死我活” 的争吵,变成了 “怎么一起赚钱” 的商量。 说到底,美国政客的内斗看着吓人,其实是制度设计好的 “戏码”。那些开国元勋早就想明白了:人不可能没矛盾,政党不可能没分歧, 与其逼着大家 “假装团结”,不如把矛盾摆上台面,用规则把它理顺。国会的争吵是为了不跑偏,法院的判决是为了不极端,利益集团的游说也是为了不拆台。 就像 2025年大选,两党候选人互相骂到人身攻击,可对乌克兰的援助没断,对华芯片的限制没松,美联储该加息还是加息。吵归吵,核心利益一点没丢,这就是美国能稳坐头号强国的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