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学夫妻俩都是干部,家境优渥,只有一个儿子,十分优秀,都36岁了还单身。同学急得直掉头发,儿子却甩出一句:我看上的,你们挑刺,现在爱咋咋地。回想起来,那事得从八年前说起,儿子28岁那年,带回个女朋友,人长得水灵,笑起来像夏天的冰棍解渴,俩人黏乎乎的,同学夫妇一看就欢喜。女方家也体面,订婚前大家约好在一间灯光昏黄的火锅店吃顿饭。 那顿饭刚开始氛围是真不错,女孩嘴甜,主动给我同学夫妇倒茶夹菜,说起自己的工作和家庭也坦荡——她在一家私立幼儿园当园长,父母是退休教师,家里条件虽比不上同学家,但也算书香门第。可吃到一半,同学妻子突然话锋一转,问女孩“私立园不稳定吧?以后要是生了孩子,能不能辞职在家带娃?” 女孩愣了愣,笑着说“我挺喜欢现在的工作,想一直做下去,老人也能帮忙带孩子”,这话直接戳中了同学妻子的心思,她当场就沉了脸,又追问“你这工作年薪多少?我们家小子可是重点单位的骨干,以后养家压力不小”。 旁边的同学也跟着补刀,指着女孩点的毛肚和黄喉说“年轻人还是要学会过日子,这些菜贵还不顶饱,以后成了家,得懂得精打细算”。女孩脸上的笑容瞬间没了,低头扒拉着碗里的菜没应声,同学的儿子当场就急了,替女孩辩解“她喜欢吃就点,挣钱不就是为了过得舒心吗?” 没想到同学妻子直接拍了桌子“我们是为你好!娶个不会持家、事业心太重的媳妇,以后家里还能安稳?” 这话说得太直白,女孩眼圈都红了,放下筷子说了句“叔叔阿姨,我觉得我们可能不合适”,起身就走了。 儿子追出去劝了好久,最终还是没能挽回。女孩说,不是不喜欢他,是受不了未来公婆的轻视和挑剔,她不想以后的日子都活在别人的审视里。从那以后,儿子像变了个人似的,再也没主动带过对象回家。同学夫妇后来也托人给儿子介绍过不少,有体制内的、有家境更好的,可儿子要么应付着见一面就没下文,要么干脆直接拒绝。 我同学私下跟我吐槽,说儿子太犟,可她压根没意识到,当年那顿饭伤的不只是女孩的心,还有儿子对他们的信任。儿子心里跟明镜似的,父母所谓的“为他好”,不过是想找个符合他们“干部家庭儿媳标准”的人——工作稳定、能顾家、懂得节俭,最好还能在事业上帮衬儿子。可他们忘了,婚姻的核心是两个人合得来,不是凑够一堆“硬件条件”。 现在身边不少条件好的家庭都有这毛病,总觉得自己家孩子优秀,就该找个“门当户对”甚至“高攀”的对象,拿着自己的标准去苛责孩子的伴侣。他们以为是把关,其实是在给孩子的感情设障。我同学的儿子不是不想结婚,是被当年的事寒了心,他怕再遇到自己喜欢的人,又被父母挑三拣四,最后还是一场空。 36岁的年纪,事业有成,外形也不差,身边不是没有示好的人,可他就是迈不出那一步。同学现在总算后悔了,逢人就说“早知道当初不那么较真,孩子现在早成家了”,可世上哪有后悔药?父母干预子女婚姻,到底是爱还是伤害?难道所谓的“门当户对”,真的比孩子的幸福还重要? 我们总说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可真正能做到的父母又有多少?太多人把自己的价值观和虚荣心,强加在孩子的人生里,最后反而让孩子错过了本该拥有的幸福。同学的儿子那句“我看上的,你们挑刺”,藏着多少委屈和失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茅山橡树骑士
那是那个男青年的父母自己没有教养,把儿子的脸都丢光了,做儿子的对父母已经彻底失望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分开住,分开过,再让男青年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寻找结婚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