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丧尽天良!”云南彝良,一名男子将500斤腊肉挂在墙上,先后两次往肉上喷洒敌敌畏,随后将这些腊肉卖出1万多元。可好景不长,男子的恶行最终败露,经抽样检测,这批腊肉的敌敌畏含量为0.06-1.1mg/kg。男子最终被罚款12.5万元,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这样的判决引发了大众的不满。网友纷纷质疑:这样的情况都能判一缓二?难道食品安全问题就这么不受重视吗! 这名男子叫曾某,在彝良县开了家特产专卖店,专卖腊肉、腌制品这类当地特色美食。按理说,做特产生意靠的是口碑,食材新鲜、工艺地道才能长久,可曾某眼里只有短期利益。2024年4月,他看着店里挂着的几百斤腊肉担心生虫变质,不想花成本做正规防腐处理,竟想起用敌敌畏“省事”——这种有机磷杀虫剂对人畜毒性极大,早就明令禁止用于食品加工,他却抱着“喷一点看不出来”的侥幸,兑水后往腊肉上、墙面和空气中喷了一遍。到了8月,见没出问题,他又喷了第二次,之后便心安理得将这些带毒的腊肉、猪脚销往市场,5个月卖了500多斤,赚了1万多元。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不是云南第一次出现“毒腊肉”事件。同期会泽县的彭某,用同样手段喷洒腌肉制品,涉案量超2.6吨,最终被判有期徒刑2年4个月,罚金22万元。同样是喷洒敌敌畏,同样触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曾某的判决却轻了不少,难怪网友愤怒。根据法律规定,这个罪名只要实施就构成犯罪,一般情节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原则上不应轻易适用缓刑。曾某能获得缓刑,大概率是因为案发后认罪认罚、退缴了违法所得,被认定为“犯罪情节较轻”。 可“情节较轻”的标准到底是什么?500斤腊肉流向市场,可能被上百个家庭食用,敌敌畏残留会加重人体肝脏负担,长期摄入可能引发肠胃疾病,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健康损害。对消费者来说,他们花血汗钱买特产,没想到买回家的是“慢性毒药”,这种伤害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对食品安全信任的打击。曾某的违法成本,不过是12.5万元罚款(还不及一些商家的单月利润)和不用坐牢的缓刑,这样的惩罚真能起到震慑作用吗? 有人说法律要讲宽严相济,但食品安全是底线中的底线。往食品里加剧毒农药,本质上是漠视他人生命健康,这种行为绝不能轻易“网开一面”。如果违法者只需付出微薄代价,就可能有更多人跟风效仿——毕竟1万多元的利润,对比12.5万元罚款和缓刑,对逐利者来说未必是“亏本买卖”。更关键的是,类似案件屡禁不止,恰恰说明当前对这类行为的震慑力还不够,监管和处罚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码。 食品安全从来不是小事,它关系到每个家庭的餐桌安全,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信任体系。曾某的案件判决,看似符合法律条文的从轻情节,却忽略了食品安全犯罪的特殊性——它危害的是不特定多数人的健康,影响的是公共利益。我们不能苛求每个商家都有高尚的道德,但必须通过严格的法律制裁,让他们不敢触碰红线。 为什么“毒食品”总能出现?是监管存在漏洞,还是违法成本太低?同样的罪名,不同的判决,如何才能让量刑更公平、更有震慑力?这些问题值得每个人深思。食品安全需要零容忍,只有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才能守住我们的餐桌安全。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