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以为中国是傻瓜,人傻钱多,都在等机会狠狠敲诈中国一笔,巴西大豆握着中国70% 以上的进口份额,以为掌握了中国命脉,可以随时坐地起价。殊不知道,我们也掌握了你70%出口额,我们不要你产品就只有烂地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全球很多人都认为中国是一个“傻瓜”。他们认为,中国钱多,市场大,随时等着别人来“敲诈一笔”。 尤其是巴西的大豆商,掌握了中国市场70%以上的大豆进口份额,似乎认为自己握住了中国的“命脉”,想涨价就涨价。 很多人以为,中国买家只要继续伸手,巴西大豆就能稳定出口,价格可以随意上涨。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中国真的是“傻瓜”,完全依赖巴西的大豆吗? 从表面上看,中国似乎在巴西的大豆供应链中扮演着一个“被动”的角色,每年都要进口近1亿吨的大豆,其中70%以上来自巴西。 这使得巴西的农民和商人都觉得,他们掌握了中国市场的“命脉”,随时可以控制价格。 但是,这种看法其实忽视了一个关键的事实,那就是,中巴大豆贸易是双向依存的关系。我们不仅需要巴西的大豆,巴西也需要中国的市场。 中国的大豆需求占全球大豆进口总量的约一半,巴西的大豆出口也有超过70%流向中国。因此,说中国被巴西控制“命脉”,完全是误判。 巴西的大豆出口如果失去中国市场,那意味着什么?他们不仅要面对滞销的风险,还可能面临大规模的价格崩盘。大豆是生鲜农产品,存储时间有限,运输成本高,不可能长期积压在港口。 若中国停止购买,巴西剩余的大豆只能低价卖出,甚至因卖不出去而烂在田间。这种后果对巴西农民和农业企业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实际上,中国并不是没有其他选择。为了降低对单一大豆供应国的依赖,中国早就开始积极寻求多元化的进口渠道,并且加大了对国内大豆种植的投入。 除了巴西,中国与阿根廷、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也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关系。2024年,从这些国家进口的大豆占比已经达到30%。 这意味着,中国的大豆进口不再单纯依赖巴西市场,一旦巴西涨价或供应不稳定,中国有足够的替代选择。 此外,中国还大力推动大豆自给能力的提升。通过“大豆振兴计划”,中国加大了国内大豆的种植力度,2024年国内大豆产量达到了2028万吨,同比增长了8%。 虽然这还不足以完全满足国内需求,但中国的自给率已经在不断提升,未来将进一步减轻对进口的依赖。这也为中国在与巴西谈判时提供了更多的底气。 而且,除了传统的大豆,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还在探索大豆替代蛋白的可能性。像豌豆蛋白、昆虫蛋白等替代品正在逐渐被开发,未来这些替代品可能会进一步减少中国对大豆的依赖。 即便巴西的大豆在中国市场占有如此大的份额,但如果他们试图通过“坐地起价”来增加利润,最终受损的可能是巴西自己。 巴西的大豆产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是如此深,任何价格上的过度上涨,都有可能导致中国减少采购,从而影响巴西的大豆出口和价格稳定。 其实,这种情况在2023年已经发生过。当年,巴西遭遇干旱,导致大豆减产,一些出口商试图提高价格。 然而,面对价格上涨,中国很快调整了采购结构,增加了从阿根廷的大豆进口,导致巴西对华大豆出口量下降了15%。 这让巴西的大豆价格面临下行压力,一部分农民因为大豆滞销,不得不承担仓储费用,最后巴西还是不得不恢复原有的价格。 这一事件清楚地表明,中国不仅有能力通过调整进口结构应对价格波动,而且巴西的农业经济也没有那么强大的承受能力。如果巴西过度依赖中国市场而试图操控价格,最终可能会损害巴西自己。 中巴之间的贸易,早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基于共同利益的深度合作。 中国不仅是巴西大豆的买家,还是巴西农业发展的合作伙伴。中国企业已经在巴西投资建设大豆种植基地、港口和加工厂,帮助巴西提升大豆产量和加工能力。 2024年,中国对巴西农业的投资达到25亿美元。这不仅带动了巴西大豆单产的提高,也促进了巴西农业现代化。 通过这些投资,中国与巴西的合作从简单的交易扩展到共同建设和发展供应链。这种合作模式使得两国的利益更加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共荣共损”的格局。 与此同时,中国在进口大豆时,也会根据巴西的生产情况调整采购节奏,避免因过度采购而导致巴西国内出现大豆供应短缺。这种协调合作确保了巴西大豆市场的稳定,也为中国的食品和饲料供应提供了保障。


朦龙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