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直言:美国根本就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国人可以不以赚钱为目标,而在美国,不赚钱的事是没人干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观点,那就是,中国并非不懂经济,恰恰相反,中国非常懂得如何通过战略布局,把国家长远发展放在第一位,而非短期的经济回报。 以新冠疫情防控为例,疫情初期,几乎所有行业都停摆,工厂关门,商店关门,物流停滞。面对这样的局面,短期内的GDP损失的确是可怕的,许多行业也因此遭遇了巨大的压力。 但是,在这场危机中,中国做出的决策是没有过多关注眼前的“赚钱”问题。相反,最重要的是“保住人命、稳住社会”。国家采取了封城、强制隔离、免费疫苗、免费核酸检测等一系列措施。 虽然这些措施在短期内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支出,但从长远看,它们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保障了人们的生命安全,也为国家经济后续的恢复打下了基础。 国际上有一个说法叫做“统计生命价值”,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计算一条生命的社会价值,来评估保命的成本。如果按照中国的收入水平和社会价值来算,一条命的合理保障成本至少得有上千万。 虽然疫情初期,国家在防控上投入的资金短期看不到回报,但它保住的是国家最根本的“家底”——人口和社会稳定。 中国的“不赚钱”战略不仅体现在疫情防控上,还表现在许多关键的行业和领域。比如芯片产业。 在现代科技和信息产业中,芯片就像是“大脑”,没有自己的芯片技术,任何国家的科技产品都无法独立自主。可芯片研发是个“烧钱无底洞”,短期内根本无法看到回报。 例如上海兆芯和芯原股份等公司,在过去几年中投入巨资研发,虽然从财务数据来看,它们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但这些企业明白,只有在芯片领域进行长期持续的研发投入,才能打破国际上的技术垄断,确保国家的信息安全和产业安全。 如果只看短期的利润,这些企业的努力看似毫无意义,但从国家层面来看,这是为了打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确保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控。 除了科技领域,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同样展现出了“不赚钱”的决策逻辑。例如,青藏铁路的建设。 大家可能知道,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最难修的铁路之一,不仅要面对冻土层、缺氧等自然条件,还要解决多种技术难题。 最关键的是,这条铁路修建完成后的运营是亏损的。运营初期,每年就要亏损12亿元,但国家依然坚持让它运营下去。 为什么要继续亏损运营?背后有着深远的战略考虑。青藏铁路不仅仅是为了运输方便,它在国家统一、边疆发展等方面有着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战略意义。 通过这条铁路,西藏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不仅促进了西藏地区的发展,也为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提供了保障。即使当初这条铁路的运营并不赚钱,但它带来的社会效益和战略价值,远远超过了任何经济利益。 中国的战略眼光,不仅仅体现在传统产业和基础设施上,也体现在高科技领域的突破。比如可控核聚变技术,这项被誉为“人造太阳”的技术,解决的是能源问题。一旦成功,将彻底改变全球能源格局。 要实现可控核聚变,从实验室到商业化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前期投入几乎是一个无底洞,短期内无法盈利,许多国家的企业早已放弃。 然而,中国将这一项目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并将其纳入“十五五”计划,目标是在2030年前实现工程验证堆的突破。 这一决策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私营企业看来,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美国的资本市场无法忍受长期的无回报投资,特别是在如此前景渺茫的项目上。 但中国政府却敢于在这样的领域进行长期投入,因为它明白,只有掌握了能源的未来,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当然,中国的企业也在践行这种“不以赚钱为目标”的战略,华为就是最好的例子。华为过去十年里在研发上的投入已经超过1.2万亿元,这个数字远超许多美国科技巨头。 华为敢于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研发投入,正是看到了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性,特别是在5G、芯片等关键领域,只有通过不断的研发投入,才能够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掌握自主的技术话语权。 华为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技术突破,也在于它的战略眼光:敢于在“十年磨一剑”的基础上不断投入,最终把自己从一个科技公司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供应商。 即使是面对全球范围内的封锁和制裁,华为依然能够保持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这种韧性正是源自于中国“不赚钱”战略的深远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