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军在南海坠机后就立刻返航? 因为怕了。 此次事故被评为A级,按照他们的标准,要么是损失超过100万美元,要么是战机彻底报废,甚至可能涉及人员伤亡。能评上这个级别,说明事儿小不了。可这么严重的事故,为啥剩下的飞机不留在现场处理,反而急着返航呢? 首先得说说当时的环境,南海这地方本来就敏感,美军跑到别人家门口搞例行任务本就心虚,更别说一天之内连掉两架飞机这种糗事,要知道这已经是2025财年美军海军第12起A级事故,比前两年都多,本来事故率攀升就够闹心,还偏偏撞在南海这个节骨眼上。 更让美军坐不住的是解放军在南海的立体化威慑,这些年东风-26导弹战备值班,海空联合巡航常态化,早就形成了有效的反介入压力,美军自己也清楚,在别人的地盘上出了岔子,继续滞留无异于待宰的羔羊。 偏偏“尼米兹”还是艘服役50年的老古董,这次本是它的谢幕之旅,原想秀把肌肉给谈判桌上加筹码,结果变成了掉机表演,这种时候不赶紧溜,难道等着看更多笑话? 再说美军自身的烂摊子也实在经不起折腾,事后调查发现,航母携带的航空燃油12份样本里7份不合格,水分和微生物杂质严重超标,这可是直接能导致发动机故障的致命问题,更要命的是舰载机队早就超期服役,F/A-18F这种18年前生产的老飞机,维修全靠“拆东墙补西墙”,波音要价高还效率低,维护只能外包排队,平时凑合用还行,出了事故再硬撑,指不定下一架就跟着掉下去。 飞行员更是惨,平均飞行时长才130小时,远低于200小时的标准,长期高强度部署早就让人疲于奔命,杜鲁门号之前掉飞机就是因为人员压力过大,这节骨眼上谁敢留在南海继续冒险? 最让美军纠结的还是残骸打捞的烫手山芋,坠机点水深几百米,黑匣子和敏感设备沉在海底,MH-60R的反潜声呐舱、F/A-18F的导弹挂架参数都是核心机密,要是被中方先找到可就麻烦了。 可自己的打捞船从关岛赶过来得十几天,中方还主动提议提供援助,嘴上说“人道主义”,实则戳中了美军的软肋,2022年F-35C坠毁时,他们就不得不租中国造的深潜船才捞上来,这次哪敢再让中方靠近? 更怕的是借打捞名义搞反潜侦察的算盘被戳穿,毕竟南海水下地形他们至今还有盲区,2021年“康涅狄格”号核潜艇撞海山就是吃了数据不足的亏,修了四年还没归队,要是这次滞留期间被中方摸清侦察套路,损失可就不止两架飞机了。 说白了,尼米兹加速返航就是及时止损,一来怕继续待着刺激中方,二来怕再掉飞机彻底没法交代,三来回去才能偷偷补后勤的窟窿,毕竟在别人家门口出洋相,留得越久越尴尬,还不如赶紧溜回本土,至少能把面子上的疮疤遮一遮。 只能说,南海从来不是美军的后院,想靠秀肌肉撑场面,迟早得栽更大的跟头,这次就是个教训,美国更好懂得吃一堑长一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