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核磁共振仪,以前飞利浦卖我们3000万。后来,我们自己研发出来了,他扭头就卖280万。这中间蒸发的2720万,是什么?是我们的命。 曾几何时,中国医院的核磁共振仪市场完全被三大国际巨头——飞利浦、西门子和通用电气(GE)掌控。尤其是高端的3.0T核磁共振仪,这些进口设备不仅价格惊人,而且售后服务费用也是让人咋舌。 以飞利浦为例,2020年南昌县人民医院采购的一台Ingenia Elition系列3.0T核磁共振仪,中标价高达2950万元,几乎摸到了3000万的门槛,这可不是笔小数目,相当于不少县域医院十年的运营经费,基层医院别说买了,连想都不敢想。 更坑的是后续的吸血式成本,每年补充液氦要60万元,设备坏了请国外工程师来修,机票食宿全包,一天服务费就5000美元,一块滤波板更换费用能飙到80万元,那时候三大巨头占据了国内超90%的市场份额,形成严密的价格同盟,反正你造不出来,再贵也得买,简直是躺着赚暴利。 而这中间蒸发的2720万,首先是赤裸裸的垄断溢价,在国产设备突破前,GPS三家把技术壁垒筑得跟城墙似的,超导磁体、梯度线圈这些核心部件全靠进口,连绕磁体的铌钛合金丝一米都要1万元,还经常断供。 他们吃准了中国企业“卡脖子”的痛点,把定价权攥得死死的,根本不按成本出牌,2022年广德市人民医院买同款飞利浦设备还花了1720万,可等2023年联影的3.0T MRI实现量产,价格只要260万元,飞利浦立马把售价砍到280万,这前后的价格跳水,暴露了之前的定价全是泡沫。 其次,是捆绑的售后利润,进口设备的销售从来都是一鱼两吃,设备卖得贵,后续维护更狠,按行业规律,一台3.0T核磁的全包式服务年费就要几十万到上百万,故障维修占比高达40%,这些成本早被提前算进了初始售价里。 以前医院没得选,坏了只能求着原厂上门,现在国产工程师坐高铁当天就能到,维修费还便宜90%,进口品牌那套售后绑架玩不转了,这部分隐性利润自然就得蒸发掉。 最关键的是,这2720万藏着我们被拿捏的命门,河南兰考县人民医院以前做核磁检查要等两个月,花1200元,不少老人干脆放弃,本质就是设备太贵导致资源稀缺,那时候基层医院连1.5T设备都不敢想,三甲医院的设备也得省着用,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源,就在这被垄断的设备上。 辰光医疗的工程师花三年才做出国产铌钛合金丝,联影团队在屏蔽帐篷里守三个月调试磁场,这些研发投入砸下去,砸掉的不仅是高价,更是“看别人脸色”的被动处境。 现在局面彻底反转了,2025年国产3.0T以上高端机型的国产化率就要突破60%,全国68%的县属医院都装了MRI,检查费用平均降了50%以上,更讽刺的是辰光医疗如今还成了飞利浦供应链的供应商,昔日的技术封锁者,现在要靠曾经被卡脖子的企业供货。 说到底,这2720万的蒸发,是垄断暴利的破灭,更是中国智造夺回主动权的证明,从3000万到280万,降的是价格,救的是民生,硬的是底气,没有自主研发的死磕,我们永远要为别人的垄断买单,永远有被掐住命门的风险,现在国产设备还在往上冲,联影的5.0T全身MRI全球首款,7.0T设备也落了户,这才是最该有的样子——你的技术再牛,我能造得更好更便宜,这才是打破垄断的终极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