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把《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从教材里搬走!这个寓言故事‘太可怕了’!”2014年

力量华哥 2025-10-31 16:14:21

“拜托把《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从教材里搬走!这个寓言故事‘太可怕了’!”2014年,女作家席慕蓉公开批评《愚公移山》,一时间引爆舆论,她究竟想表达什么,才会说出如此惊人的话?[给你小心心] 诗人席慕蓉在南开大学的一场演讲中,当讨论到生态保护话题时,突然将话锋转向了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寓言《愚公移山》。 她直言:“拜托把《愚公移山》的课文一定要搬走,这故事太可怕了。”此话一出,全场愕然,随后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席慕蓉提出这一观点的背景,源于她对生态文明的深切关注,当时有学生向她提问,在拯救生态过程中价值观与技术哪个更重要。 她回答道,如果我们的心是贪婪的,不断追求更便利、更快、更豪华的生活,文明的归宿将是可怕的。 她认为露天煤矿开采等短视行为正是这种贪婪心态的体现,而《愚公移山》中愚公面对大山阻挡选择“子子孙孙无穷尽”地挖山平险的做法。 反映的正是人类强行要求环境适应自己,而非尊重自然、学会对地球退让的思维。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通过讲述年近九十的愚公率领子孙决心挖平挡路的大行、王屋二山,最终感动天帝派神移走大山的故事。 这则寓言传递的是古代劳动人民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伟大气魄。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闭幕会上引用这则寓言,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比作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 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像愚公一样挖掉这两座山,从而赋予了这则寓言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成为象征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精神的文化符号。 从环保视角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经典,席慕蓉并非首例,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们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日趋多元。 面对席慕蓉的质疑,许多文化评论者认为,她对《愚公移山》的批评可能忽略了寓言的象征性质和精神内核。 愚公移山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鼓励破坏自然,而是通过极而言之的隐喻,表达在面对困难和命运挑战时应有的决心与毅力。 在现实生活中,诸如太原钢铁集团退休工人李双良治理废渣山,以及重庆巫山县下庄村村民在绝壁上凿通“天路”等事迹。 正是愚公精神在当代的生动体现,这些“新愚公”们展现的是为改善生存条件而体现的惊人毅力和集体力量,其精神内核是实干与担当。 在今天,我们既要传承愚公移山精神中那份坚持不懈、直面困难的勇气,也要结合时代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 就像山西右玉人民几十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将不毛之地变为塞上绿洲,这种基于科学、尊重自然的“新愚公”精神,正是对传统智慧的创造性转化。 席慕蓉的担忧提醒我们,在教材解读和文化传承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引导他们理解寓言的精神实质,同时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象。 席慕蓉老师十年前关于《愚公移山》的发言,到现在还经常被大家提起,网友们的各种评论和看法真的多种多样。 “我理解席慕蓉的担心,她不是要否定奋斗精神,而是提醒我们别只会硬来,就像现在,我们不能为了发展就一味‘移山’,得学会和大自然和谐共处。 “寓言是讲精神,但孩子理解可能直来直去,老师的引导确实关键。” “要是按这个逻辑,那《精卫填海》是不是在破坏海洋生态?《后羿射日》岂不是要毁灭太阳系?寓言嘛,核心是传递那种不服输的劲儿,不能光盯着字面意思看。” “愚公精神的核心是坚韧不拔,这永远不过时。但放到现在,愚公也许不光会挖山,可能还会搞隧道技术、发展山地旅游,或者用无人机运输。精神不变,方法得升级嘛!” “在我们老家那边,以前就是靠着‘愚公’那股劲,几代人硬是在悬崖上修通了‘天路’,生活才彻底改变。对这种奋斗精神,我们当地人是有特殊感情的。” 在今天,我们该如何给孩子讲《愚公移山》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和教导孩子的好方法! 信息来源:中青在线

0 阅读:1
力量华哥

力量华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