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91年,萨日娜为能分到11平米房子,258元彩礼就嫁给同学潘军。婚后她被嫌弃长得丑,6年没戏拍。没想到潘军却说:“我找的是大学生,不是保姆,收拾家不是你该做的事!” 1991年,为了能拿到单位分配的一间11平米的小房子,萨日娜和同学潘军很快就结了婚,他们的全部结婚用品,就是一枚8块钱的地摊戒指和一个258元的床垫,在这样物质条件不好的基础上,两人对彼此价值的认可,已经悄悄埋下了伏笔。 大学毕业后,世俗的评价标准很快让两人的发展出现了差距:外形不错的潘军接到了很多拍戏的邀请,而被说“长相普通”的萨日娜却总被拒绝,在家待业了六年。 萨日娜曾经在上戏考试时因为表演太投入而砸坏了道具,是个性格倔强的姑娘,可那段时间,她心灰意冷,只好包揽了所有家务,甚至开始准备简历,打算转行做文员。 就在这时,潘军的话打破了这种世俗的看法,他说:“我找的是大学生不是保姆,收拾家务不是你该做的事!” 这句话不只是简单的心疼,更清楚地表明了潘军的态度:在他心里,萨日娜“上海戏剧学院高材生”的专业身份,比她作为“妻子”要做的家务重要得多。 这种不看重外貌、能看到内在价值的眼光,可能早在大学时就形成了,潘军因为视力问题在学校里只是个不受关注的旁听生,是萨日娜主动邀请他一起排练,从那时候起,他们就习惯了在彼此身上,看到那些被世俗标准忽略的真正价值。 随着萨日娜的职业发展越来越困难,潘军做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他主动放弃了自己发展得越来越好的演艺事业,转到了行政岗位。 这不是一时冲动的牺牲,而是对家庭资源的合理规划,他清楚地分析:“我的戏路比较窄,但萨日娜不一样,她有演戏的天赋,不应该就这么被埋没。” 在这次调整后,潘军从台前的演员变成了家庭的幕后支持者,他把萨日娜的才华当成家里最重要的财富,想尽办法让她的才能得到发挥。 1995年,有个叫《牛玉琴的树》的剧本,因为拍摄条件艰苦,其他女演员都拒绝了,正是因为有潘军的支持,萨日娜才能没有顾虑地去陕西农村拍戏,把自己晒得脱皮,完全投入到角色里。 1998年,他们的孩子出生后,两人的角色分工更明确了,潘军干脆承担起了在家带孩子、做饭的责任,成了别人口中的“煮夫”,这样萨日娜就能全身心投入到演艺事业中。 这份对家庭的投入很快就有了回报,萨日娜凭借《牛玉琴的树》拿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飞天奖奖杯。 她捧着奖杯回家时,潘军抱着她激动地哭了,那种心情就像投资者看到自己看好的项目终于成功了一样。 那之后,萨日娜的事业越来越好,2008年,她在《闯关东》里饰演“文他娘”,凭借这个角色同时获得了金鹰奖和飞天奖,成为了第一个拿到双料视后的演员。 领奖时,她哽咽着说:“没有潘军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萨日娜。”这番话就像一个成功的项目负责人,在公开感谢最早发现她、并为她创造了所有条件的“投资人”。 后来,萨日娜又凭借《人世间》获得了白玉兰奖,这更证明了潘军当初的“投资”是长期且有价值的。 主要信源:(人民艺术家杂志——萨日娜|萨娘一出手,必是经典,澎湃新闻——《人世间》里最催泪的女人,演了一辈子母亲,却说生活里的母亲最难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