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农业文化遗产揭晓!孙玉良|真正农业创新诞生于最传统的实践】
在意大利罗马,一场静谧却意义深远的仪式悄然进行。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授牌仪式,将来自14个国家、28项农业文化遗产的代表汇聚一堂。灯光下,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和辛勤的农民们肩并肩站立,手中握着象征传承与创新的牌匾。这不仅是一场表彰,更像是对时间的致敬,对土地与智慧的礼赞。
中国在这次授牌中再度表现亮眼——6项遗产获评,累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中国拥有25项,位居世界首位。这不仅是数字的堆砌,更是文化底蕴、生态智慧与农业实践的集中体现。从河北宽城的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到福建福鼎的白茶文化系统,每一项遗产都承载着几代人的耕耘和智慧。它们不是静止的展品,而是活生生的生态系统,在岁月中持续演化、应对环境变化,同时滋养着地方经济和社区生计。
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致辞中指出,这些遗产蕴含的传统知识历久弥新,其价值在当今尤为凸显。在全球气候危机愈演愈烈、粮食安全压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这些由农民因地制宜创造的生态农业系统,为我们提供了现实可行的经验。它们教会我们,农业不仅是生产粮食,更是与自然、文化和社会共同成长的智慧实践。
观察这些遗产,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真正的农业创新往往诞生于最传统的实践中。安徽铜陵的白姜种植系统、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它们或许没有现代化工厂的高耸烟囱,却拥有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和地方经济韧性。这种“古老而先进”的逻辑,告诉世界,技术创新并非唯一解决方案,文化与自然的结合同样可以创造奇迹。
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自2002年发起以来,其核心理念是保护农村与环境长期协同进化下形成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的多样性。它不仅关乎自然,更关乎文化记忆、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通过这样的项目,世界得以看到农民智慧的延展,也让可持续农业不再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成为可以复制和学习的模式。
中国的表现,尤其值得关注。25项遗产的背后,是对农业传统的尊重,是对生态平衡的长期实践,更是对地方社会和文化的深度耕耘。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依然保持对传统农业智慧的关注与保护,这不仅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更是一种全球视野下的战略选择。其他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时,也可以从这些经验中汲取启示。
授牌仪式当天,还举办了特色产品展览、文化展示和美食品鉴。农民、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在这里相遇,不仅是荣誉的交换,也是知识与经验的分享。这种互动体现了一个理念: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未来。它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社会影响力和环境韧性。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每一个作物种植系统,都在默默地告诉我们,农业是文明的基石,是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纵观全球,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是摆在每个国家面前的双重挑战。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非单纯的文化行为,而是战略性应对。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和效率的同时,不要忘记与自然和文化的深度连接。保护这些遗产,就是保护一条条应对环境风险的生命线,也是对全球粮食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支撑。
这场授牌活动,更像是一堂生动的课。它告诉世界,中国农业在坚守传统中实现现代转型,在全球生态保护中贡献经验与智慧。在全球化背景下,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是本土的,更是国际的、普世的。每一次授牌,都是一次文化自信的展示,也是对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次提醒:创新不在于抛弃过去,而在于从历史与自然中汲取力量。
在罗马,牌匾闪烁着光芒,农民的笑容中有岁月的厚重,科学家的眼睛里有未来的光亮。这些遗产,是时间的见证,是智慧的积淀,也是对全人类的馈赠。它们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农业永远离不开土地、文化和智慧的共同支撑。
授牌仪式结束,但意义远未结束。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荣光,更是未来的指南。在面对气候、粮食和生态挑战时,这些古老智慧和创新实践将指引人类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全球遗产中占据领先地位,既是责任,也是示范:保护传统,创新未来,才能在全球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持久影响力。
这是一场关于土地、文化和智慧的盛会,更是一堂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必修课。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罗马落地生根,但它的价值,将在世界各地的田间地头、茶园果林、溪流池塘间生生不息,成为农业与文明交织的恒久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