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三万亿,就是举全省之力也赔不起啊!2010年,广东一身着朴素的老人拿着一张欠条,找到当地民政局索要欠款,工作人员看到借条后,发现上面写的是一笔天文数字! 2010年,广东江门一位73岁的老人梁诗伟,在祖屋屋顶的一个旧首饰盒里,发现了一张民国三十三年的借条,借条上写着当时借出了八支金条、五千块大洋,还有三十八石七十斤白米。 这张已经泛黄的借条上有“年息两分”的约定,按照这个利息计算到2010年,这笔钱的价值被估算到了三万多亿元。 而梁诗伟平时靠每月690元的低保生活,巨大的数字反差引发了不少关注,但实际上,这张借条的意义远不止金钱那么简单。 在成为一笔巨额“债务”之前,这张借条是一份充满爱国情怀的凭证,当年的出借人是梁家的女主人,大家都叫她“鸿文三姐”,她的丈夫去世早,家里的大小事都由她打理。 鸿文三姐一直有爱国举动,这并不是偶然,在发现这张巨额借条的前一年,家人就找到过另一张借条,上面记录着她曾借给游击队六十斤白米,而那些米本是全家留着当种子的口粮。 所以,当新鹤人民抗日游击三中队队长李兆培再次上门求助时,鸿文三姐的选择并不让人意外,她拿出来的金条、大洋和近四千斤粮食,在当时是一个家庭赖以生存的根基。 这张借条最初的价值,体现的是战乱年代里一位普通女性对保家卫国事业的信任与支持。 梁诗伟拿着借条四处奔走,其实并不是为了那笔巨额财富,这张借条背后还牵扯着一桩被遗忘的家族冤屈。 当年慷慨出借财物的鸿文三姐,没能等到“胜利后由当地县政府偿还”的承诺兑现,1952年,她因为被定为地主成分而被迫害致死。 巨大的历史贡献和悲惨的个人结局,成了梁家几十年都无法释怀的伤痛,更让人遗憾的是,1981年落实侨改户平反政策时,因为没人给已经去世的鸿文三姐申请,她的冤屈就一直被搁置了。 鸿文三姐九十岁的亲生女儿梁贤孝还记得当年借款的事,她的心愿很明确:钱不重要,最想做的是为母亲恢复名誉。 至此,这张借条的意义又发生了变化,它成了一份迟到了几十年的“诉状”,希望能讨回历史应有的公道。 这份承载着家族情感和冤屈的借条在现代行政体系面前,成了一个难题,官方的处理方式显得有些僵化。 对于之前发现的那张小额借条,政府给了两万元“奖励”,并收回了借条原件,要求不再追究,这种做法算是承认了鸿文三姐的功劳,但回避了债务关系。 而后来发现的这张巨额借条,让这种模糊的处理方式再也行不通了,面对可能带来的巨大财政压力,官方以“没有依据”“与政策不符”为由回应了此事。 法律专家也表示,从法律角度来说,这件事早已过了追诉期,就这样,一个关乎历史正义和情感的问题,最终变成了一个程序上无法解决的难题。 主要信源:( 今日头条——广东老人拿出67年前借条,声称国家欠他三万亿,网友:欠了就得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