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风美英,以色列对中国车下手? 11月2日,以色列多家主流媒体报道称,以色列国防军出于对"信息安全风险"的担忧以及美国方面的不满,已下令全面更换军官使用的中国品牌汽车。 以色列国防部在最新公务车招标中秘密禁止中国品牌参与,以避免损害两国经贸关系,这一决定源于军方发现某些中国电动汽车在吉迪奥尼姆通信兵团基地周边进行了可疑的数据传输,怀疑其智能系统可能通过车载摄像头、麦克风和5G网络实时向外界传送敏感信息。 虽然中方强调其产品符合国际安全标准,以军仍决定采取"预防性封禁"措施,禁止所有中国产车辆进入军事基地,并逐步替换现役车辆。 这一决定与英国4月份对中国汽车的禁令相呼应,同时也反映出以色列作为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友,难以回避美方推动的"科技阵营化"战略要求。 美国向盟友施压,要求在关键领域禁用中国技术,以色列此次颁布禁令,被视作对美方压力的妥协,禁令执行细节引人深思,以军采取“分阶段实施”,首轮针对接触机密的军官,2026年一季度前将覆盖全体。 为避免经济报复,以色列秘密要求招标方剔除中国品牌,但保留基里亚总部使用的中国名爵电动车,这种“选择性禁令”暴露出安全焦虑与现实需求的矛盾。 更值得关注的是替代方案:以军选用日本三菱欧蓝德等燃油车替换中国电动车,导致前线部队后勤效率下降20%,燃料消耗与污染问题凸显,暴露出安全优先背后的成本代价。 这场风波对中以关系产生微妙影响,中国车企在以色列市场正逆势崛起,2025年二季度,奇瑞以10.7%市场份额跃居第二,Jaecoo J7更以4450辆销量登顶。 禁令虽未直接冲击民用市场,但引发对“技术污名化”的担忧,中国驻以大使多次驳斥“间谍指控”,强调数据安全合规性,而以色列《国土报》则警告“特殊关系”正沦为国际法破坏的保护伞。 从更宏观视角看,禁令折射出三大趋势: 其一,智能汽车已成为地缘竞争新战场,车载系统数据安全成为国家安全新维度。 其二,美国推动的“科技脱钩”正在重塑全球供应链,但过度安全化可能阻碍碳中和进程。 其三,中东国家在美中之间寻求平衡,以色列的选择暴露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战略困境。 以色列的禁令虽具“安全必要性”,却隐含战略短视,在智能汽车时代,完全封闭技术生态既不现实也不高效。 中以应建立透明数据安全认证体系,而非简单禁令,国际社会更需制定统一智能汽车安全标准,避免“技术壁垒”演变为“数字铁幕”。 唯有通过多边对话与技术共享,才能实现安全与发展的平衡,避免重蹈冷战时期科技封锁的覆辙。 毕竟,当激光防御系统与间谍飞机在加沙上空交织时,真正的安全从不是筑起更高的墙,而是架起更透明的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