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评论员郭正亮说的非常明确,大陆不要让连战、马英九、宋楚瑜、郑丽文等人忽悠了,他们只想两岸维持和平,从不谈统一,拖延时间,多赚点大陆钱,我们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陆领导人必须解决台湾回归问题,不能再拖了。 以马英九时期为例,两岸签署ECFA协议后,贸易额十年间增长近3倍,2023年人员往来恢复至疫情前65%,早收清单累计减免关税超百亿美元。 然而,这种经济融合未能转化为政治互信,同期台湾防务预算突破6000亿新台币,军购规模增长470%,形成“交流越密切、防备越升级”的诡异局面。 郑丽文虽强调“九二共识”反对民进党“抹红”,但其“反对台独就是保饭碗”的务实路线,实则将统一议题污名化为政治禁忌,导致岛内年轻世代在“去中国化”教育中逐渐疏离国家认同,形成“精英获利、民众迷茫”的失衡状态。 回望上世纪五十年代,大陆领导人曾提出“一纲四目”等和平统一构想,却因国际形势制约未能突破。 如今,民进党当局借“维持现状”之名行“隐性台独”之实,通过修法强化“抗中保台”叙事,勾连外部势力获取武器,2020年后美国对台军售金额较此前十年激增470%。 更严峻的是,这种“和平”话语被转化为“拒统筹码”:台湾前十大企业近五年大陆营收占比达38%,形成特殊利益集团与统派力量的博弈,导致“经济越融合、统一越遥远”的困局。 郭正亮强调,解决台湾问题需跳出“和平万能论”的思维定式,当前亟需建立统一进程的时间表与路线图,避免战略模糊带来的被动。 具体路径可包括:将ECFA后续谈判与政治对话挂钩,或关联台湾参与国际组织议题与“一个中国”原则落实进度,强化对岛内支持统一力量的政策倾斜,通过教育交流深化青年认同,通过产业合作让台湾民众感受统一红利。 同时保留武力选项威慑,形成“经济互利+政治互信+军事威慑”的三维框架。 作为长期关注两岸关系的观察者,我认为郭正亮的警示具有深刻的现实穿透力,当前最危险的并非“台独”直接挑衅,而是“温水煮青蛙”式的渐进分离。 部分蓝营人物以“和平”为幌子,实则消耗大陆战略耐心,将统一议题矮化为“可选项”,这种策略的本质是政治算计,既不愿承担统一风险,又想持续获取两岸红利。 对此,大陆需展现双重决心:一方面保持对和平统一的耐心,通过深化融合发展培育统一民意基础,另一方面划清政治红线,对“不统不独”的模糊立场坚决说不。 历史经验表明,台湾问题的解决不能寄托于“等待”,而需主动塑造有利于统一的战略环境,这既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领导人的智慧启示,也是当前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 唯有将经济互利转化为政治互信,才能打破“交流不停、统一不动”的僵局,真正实现两岸同心的美好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