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荷兰官员放出狠话:中方一旦停止稀土供应,他们将不惜一切代价采取措施反制。说实话,荷兰的EUV光刻设备技术确实领先全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肆意妄为。 稀土是什么?它是高科技产业的“维生素”,从电动汽车电机到战斗机雷达,从智能手机到风力发电机,都离不开这组特殊的金属元素。而一个被广泛认知的事实是,荷兰进口的稀土产品中90%以上标注“中国产地”。 荷兰近期政治格局的变化,为这番强硬表态提供了背景。刚刚结束的议会选举中,亲欧中间派的六六民主党以微弱优势击败极右翼自由党。38岁的党魁罗布·耶滕可能成为荷兰史上最年轻且首位公开同性恋身份的首相。新政府组建在即,内政压力自然容易外溢。 与此同时,荷兰国防部长鲁本·布雷克尔曼斯正频繁活跃于国际舞台,在巴林举行的第21届曼谷对话会上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秘书长会面,讨论双边关系和战略合作。这种寻求全球姿态展示的冲动,可能也影响了其在对华言论上的选择。 但现实往往比口号更复杂。真断了稀土供应链,欧洲车企、电子巨头怕是第一批受害者。全球稀土供应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中国在稀土冶炼分离技术上的优势更是高达95%以上。荷兰人引以为傲的光刻机巨头ASML,其供应链也间接依赖稀土材料生产的零部件。 不知道荷兰是不是觉得,在EUV光刻机领域的垄断地位可以成为一张王牌。确实,全世界都需要他们的光刻机,但同样,荷兰和整个欧洲的高科技产业也离不开中国的稀土。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本应促成对话而非对抗。 从战略角度看,欧洲内部对原材料供应安全的焦虑日益加深。有分析指出,俄乌冲突后,欧洲各国更加意识到战略自主的重要性。但在稀土问题上,欧洲至少目前还没有能力摆脱依赖。 在这场博弈中,时间并不站在欧洲一边。寻找替代供应源需要数年时间,而建设稀土加工能力更是挑战巨大。这期间,欧洲工业将不得不面对成本飙升和供应链中断的风险。 纵观全局,荷兰的强硬表态更像是一场政治姿态,而非切实可行的战略。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最后谁将最终乖乖回到谈判桌,取决于谁更能承受供应链中断的代价。历史经验表明,在全球化产业链中,没有绝对的赢家,只有共同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