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说中国的公知需要一次肃清?说个扎心的,北大教授焦国标在2015年曾放话愿意为美国战死,可他却能在2022年正常退休。 “公知”这个词本来指的是那些有学问、敢说话、关心公共事务的文化人,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词慢慢变了味道。 有些人打着知识分子的旗号,干的事儿却越来越离谱,他们嘴上说着为民请命,心里装的却是别的算盘。 就说那位焦教授,享受着中国最好的教育资源,站在北大的讲台上,心里却想着为别的国家献出生命,这种分裂感实在太强烈了,强烈到让人无法忽视。 咱们国家有句老话,吃谁的饭,唱谁的戏,可偏偏有些人,端着的饭碗是中国的,唱的戏却是别人的,他们在大学里教书,在媒体上发言,拿着国家给的待遇,心里却装着别的价值观。 这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问题,更关系到咱们社会的思想导向,特别是年轻人,正是形成世界观的时候,要是整天听这些人的课,被带偏了方向,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这些人之所以能一直这么活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懂得包装自己,总是摆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开口闭口都是大道理。 可你要是仔细听听他们说的,就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说到中国的问题,那叫一个痛心疾首,好像天都要塌下来了,可说到西方国家的问题,就轻描淡写,甚至视而不见,这种双标玩得那叫一个溜,要不是长期观察,还真容易被他们绕进去。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些人说的话往往被国外别有用心的人拿来当枪使,本来只是个人观点,一到外媒那里就变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声”,这不就等于是给人家送弹药吗? 想想看,要是自己家里的事,自家人关起门来说说还行,可偏偏有人要把家里的矛盾捅到外面去,让外人来看笑话,这就很不地道了。 咱们反对的不是批评,而是那种带着偏见的、别有用心的批评,就像家里孩子有缺点,父母关起门来教育没问题,但要是有外人拿这个当理由说你家孩子一无是处,那性质就完全不同了,健康的批评是为了让事情变得更好,而不是为了拆台。 看看那位焦教授的例子,他说出那样的话,还能平安退休,这件事本身就挺说明问题的,不是说非要把他怎么样,而是这种现象值得深思,要是连这种极端言论都能被容忍,那底线在哪里? 其实老百姓心里都跟明镜似的,这些年国家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实实在在的,为什么这些人的话越来越没人信了? 就是因为老百姓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会用自己的脑子想,当现实和那些人说的完全对不上号的时候,自然就会用脚投票,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网络上对这些人的反感声音越来越大的原因。 思想领域的斗争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影响着每一个人,就跟空气一样,平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可要是被污染了,那危害可就大了。 咱们需要的是一种清朗的氛围,既不能一团和气听不得不同声音,也不能放任各种杂音干扰主旋律,这个度怎么把握,确实是个大学问。 评论区聊聊,你是怎么看待现在那些所谓的公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