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差距”到底在哪?邱震海一语惊人:“中国辛辛苦苦在14亿人中培养人才,而老美是在77亿人中收割人才,中国确实是挣钱的好地方,可就是留不住人才,这和环境有关!”短短2句就点破了问题的根源,发人深省!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少有本事的人都愿意往国外跑,尤其是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这些人在国内接受了完整的教育,积累了扎实的基础,最后却选择换个国籍,去国外的科研机构工作。 曾经有说法,国内顶尖学府甚至被调侃成了国外人才的输送地,这话听着扎心,但确实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现实,那些跑到国外的华裔科学家,在当地的科研团队里占了不小的比例,有人感叹,这种人才流失比技术封锁带来的影响还要大。 大家之所以愿意往外跑,说到底还是看实际条件,国外有些地方早年间就搭建了成熟的科研平台,想要做研究能拿到充足的资金,不用为设备和经费发愁。 而且学术环境相对开放,交流起来没有那么多限制,做出的成果也更容易得到国际认可,对于搞科研的人来说,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吸引力,毕竟谁都想在更好的环境里发挥自己的能力,做出成绩。 但情况这些年悄悄发生了变化,风向开始往回吹了,越来越多的国外顶尖人才,主动选择来到中国发展,其中不乏一些在国际上都有名气的专家。 有被称为“智能语音之父”的外国学者,放弃了国外的高薪职位,转头加入中国的科研团队,还有光催化领域的权威人物,带着自己培养多年的团队,全职来到中国的大学工作,这些人放着国外的优厚待遇不要,偏偏来中国扎根,让不少外媒都感到紧张,直呼遇到了危机。 不光是欧美专家,周边国家的人才也在往中国流动,隔壁日本就出现了大规模的科研人才出走现象,过去这些年,大量日籍科学家选择来中国发展。 日本的人才之所以愿意来中国,核心原因很简单,在他们自己国家,搞科研常常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就算是退休的教授想继续做研究,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基地和经费支持,连必要的科研设备都难以保障。 而中国这些年在科研上的投入越来越大,愿意为有价值的研究项目花钱,不用让科研人员为经费发愁,有日本的科研团队,曾经研究一项和人体衰老相关的技术,在当地因为资金问题差点半途而废,后来把技术带到中国,借助中国的市场和资金支持,不仅让技术落地生根,还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赚了钱之后又能反过来支持后续研究。 中国能吸引到这么多海外人才,绝非偶然,科研投入的持续增加是基础,这些年研发费用一直在稳步增长,已经稳居世界前列,有了钱才能搭建更好的平台、购置先进的设备。 市场规模大也是重要优势,任何一项新的科研成果,在中国都能快速找到应用场景,实现产业化,这种转化能力在全世界都是少见的,还有就是政策层面的支持,针对海外人才推出了很多便利措施,简化了居留手续,提供了各种扶持政策,让人才来得放心、留得安心。 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只能培养人才却留不住人才的地方了,以前是别人在全世界“收割”人才,现在中国也有了这样的吸引力,既能留住本土培养的精英,还能把国外的顶尖人才请进来。 华为曾经重金引进法国的数学天才,腾讯为了吸引比利时专家开出高薪,这些都说明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人才流动的方向,从来都是跟着发展机会走的,哪里有更好的发展环境,哪里能让人才实现自身价值,人才就会流向哪里。 过去中国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差距,导致人才外流,但这些年通过不断弥补短板,已经慢慢扭转了局面,现在的中国,既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又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还有越来越开放的交流环境,这些都是吸引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不过也要清醒看到,人才竞争是一场持久战,不能掉以轻心,国外虽然出现了一些政策收紧、包容性下降的情况,但依然有不少优势领域。 中国想要在人才竞争中站稳脚跟,还需要继续优化环境,不仅要给人才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还要营造更宽松的科研氛围,让人才能够心无旁骛地做研究。 真正的竞争优势,从来不是靠“收割”别人的人才,而是靠自身环境的吸引力,让人才主动前来、愿意扎根,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搭建好合适的平台、提供足够的支持,就能成为全球人才的聚集地。 大家觉得未来还会有更多海外顶尖人才来中国发展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