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立刚认为,台积电南京厂建成后,千亿营收、两百亿利润的收益,不仅替台积电填补亏损,还压制了大陆芯片产业发展,毕竟这些成熟制程芯片我们完全能生产,如今却白白给了台积电,自家芯片产业反而被挤压,成为中国芯片的一大打击! 南京厂的主要产物是成熟制程芯片,如16纳米、28纳米等,而这些芯片,本土厂商完全有能力生产,从中芯国际到华虹,国内的技术早就能满足需求,却因为台积电的低价抢单,导致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被挤压。 南京厂的盈利,助力了台积电全球布局,但却让大陆自己的芯片产业在这块市场上寸步难行,项立刚认为,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对中国芯片产业战略发展的巨大打击,台积电的盈利并未带来技术转移或真正合作,反而给本土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如果台积电的南京厂本来是为了“合作共赢”,那今天看来的现实却是:台积电通过其在大陆的低成本生产,占据了本可以属于本土厂商的市场份额,虽然南京厂提供的是成熟制程的芯片,但在芯片产业链中,这部分产能是基础的核心组成部分。 如果本土企业能够在这个环节中建立足够的经验和生产能力,未来他们可以更顺利地进入更先进的制程领域,然而,由于外资企业的抢占,本土厂商在这一重要的市场环节中失去了练兵的机会,也因此错过了扩大规模、提升技术、降低成本的机会。 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局面阻碍了本土芯片产业的长期发展,反而让台积电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却没有为中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做出相应的贡献。 从产业安全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现象也在警示我们:依赖外资,尤其是像台积电这样具有全球布局的跨国企业,可能会在短期内带来经济利益,但从长远看,它不利于中国芯片产业的自主发展。 台积电的南京厂不仅没有推动技术转移,反而通过其规模优势和市场份额进一步挤压了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而且,台积电在中国市场获取巨额利润的同时,并没有在技术上给予中国市场相应的反馈。 换句话说,大陆在养活台积电的同时,却未能获得实质性的技术进步或合作机会,这对于本土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如果我们继续让步,让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本土企业将很难获得足够的市场空间来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和竞争力,对于本土芯片产业而言,真正的挑战不仅是如何打破外资企业的垄断,更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产业整合和政策扶持,在全球芯片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项立刚的警示不无道理:大陆应当为本土企业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而不是成为外资厂商的“提款机”,我们需要认识到,成熟制程的芯片虽然不是最前沿技术,但它是本土企业发展的基石,是他们从零到一,从一到十的必经之路,如果这部分市场被外资企业瓜分掉,本土厂商不仅无法实现技术突破,甚至连基本的生存空间都会被压缩。 因此,项立刚的观点可以说是从产业安全、技术自立和市场竞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警告,为了中国芯片产业的未来发展,必须摒弃依赖外资的模式,集中资源支持本土企业,确保他们能够在全球芯片产业链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不仅关乎经济利益,更关乎国家战略安全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那么,你认为,台积电的南京厂对中国芯片产业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你支持国内芯片企业的自主发展,还是认为外资的参与有助于提升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