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损失太大了!”2000年,山东一神童,仅花两天读完小学,10岁考高考得566分!可令人震惊的是,他读大学仅一年便退学,自称没挑战性,这背后到底是天才的倔强,还是自负的开始? 苏刘溢,出生在山东泰安,从小便与常人不同,7岁那年,他已经跳级进入了初中,随后的学习速度更是惊人,8岁时,他自学了十多种编程语言,开发了属于自己的软件,甚至可以独立建站。 高中时,他的数理化成绩超乎寻常,10岁就报名参加了高考,取得了566分的好成绩,虽然这一分数在许多普通学生眼中或许算不上顶尖,但对于一个刚接触高考一个月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次令人惊叹的突破。 进入南方科技大学后,校方为他量身定制了个性化的学习方案,给予了全额奖学金以及生活补助,然而,仅仅一年后,苏刘溢便决定离开校园,关于他离开的原因,外界有着种种猜测,有人认为他是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也有人认为是他对大学的课程感到不感兴趣,觉得太简单,面对这些声音,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朱清时也曾公开澄清,学校并没有强迫他离开,只是尊重了他自学习惯的选择。 那么,苏刘溢为何选择离开大学?他的离开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思考?这或许能让我们从中找到关于天才成长的深刻启示。 社会对于天才总是充满了期待,但有时候,这种期待会给孩子带来过度的压力,苏刘溢在很小的年纪便展现了超常的智力和学习能力,但也许正是这种过早的超常表现,让他早早失去了与同龄人共同成长的机会。 在大学,面对着比自己大得多的同学,他可能不仅仅是觉得课程简单,更重要的是他无法适应成熟环境中对于自理能力、社交能力的高要求。 成长并不是一场极速的比赛,尤其对于孩子来说,更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心理发展和社交适应,大学不只是一个学术学习的场所,更是一个人际关系、情感世界和自我认知的碰撞地,苏刘溢的故事不禁让人思考,这种“神童”标签是否真的能够带来真正的成功?在快速成长的背后,是否有着更多的隐忧?我们是否应当更多地关注这些天才少年背后的心理成长、社交磨砺,而不仅仅是他们的学习成绩? 如果换作是你,你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吗?是否认同在教育上不应追求过度的加速,而是注重孩子个性的发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真实信源:《齐鲁晚报》

有人
离开校园以后的情况都不知道,你个凡人居然敢瞎评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