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东方红”卫星超重,孙家栋坚持拆掉毛主席像章,遭到众人反对,然而周总

代天谈历史 2025-11-06 12:28:13

1969年,“东方红”卫星超重,孙家栋坚持拆掉毛主席像章,遭到众人反对,然而周总理却说道:“你看我们人民大会堂,哪儿也没有毛主席的头像。” 东方红一号初样组装后,总重量达到173公斤,超出设计目标10公斤,这直接影响火箭运载裕度,降低入轨成功率。超重主要来自各子系统嵌入的毛主席像章,这些金属部件由多家单位提供,累积增加重量,并改变散热条件。在当时,像章成为表达敬意的常见形式,各工厂自发添加,导致卫星表面覆盖多枚。团队内部讨论时,多数成员担心拆除会引发争议,装配师指出移除需重做焊点,延误进度,遥测专家建议改用轻质材料,但计算显示耐热性不足。 孙家栋分析数据,计算每公斤超重对轨道的影响,强调卫星需运行至少一年,任何妥协都无法消除风险。他坚持科学优先,逐一拆解替代方案,展示力学模拟结果,证明超重放大振动隐患。反对意见密集,有人提及像章的象征作用,辩论中工作节奏放缓,小组成员交换数据表,却无人主动推进拆除。孙家栋走访各组长,收集重量日志,确认像章总重超过预期,继续推动内部调整。 1969年10月,孙家栋携方案向周恩来汇报,说明超重原因和像章问题,建议全部拆除以恢复平衡。周恩来听取后,指出热爱正确,但工程需服从科学规律,并以人民大会堂为例,支持拆除决定。这批示化解团队分歧,小组立即行动,移除所有像章,重量逐步降至设计值。热成像和振动测试确认性能恢复,散热曲线平顺,裕度裕量回升。 整个过程历时一周,技师轮班操作,记录每步改动,确保无遗漏隐患。孙家栋把关焊点平整度,表面粗糙度控制在标准内,卫星框架稳定。调整后,东方红一号聚焦核心功能,上得去抓得到看得见听得见,简化设计避免冗余。团队从僵持转为协作,进度加速,准备进入发射阶段。这次事件突出科学在航天中的核心地位,平衡情感与专业要求。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从酒泉发射,东方红一号进入预定轨道,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短波频道播放东方红乐曲,标志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卫星国家。 孙家栋主导东方红二号,1975年成功上天,提供广播电视服务,覆盖偏远地区。他参与风云气象卫星,优化成像仪器,确保在轨稳定传输云层数据,辅助天气预报。1994年起,他担任北斗导航总设计师,规划星座布局,从区域系统扩展到全球覆盖,提供独立定位服务。2007年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环月运行,传输月面图像,推动深空探测起步。 孙家栋一生参与上百颗卫星研制,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共和国勋章,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周恩来1976年逝世,前期多次指导航天项目,注入资源支持技术进步。东方红一号运行多年,验证本土可靠性,提升国防能力,与洲际导弹发展互补。 孙家栋晚年继续领导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服务环境监测,提供高分辨图像。风云二号升级改善灾害预警,减少损失,北斗系统避免外部依赖,服务民生。嫦娥工程奠基月球探索,他强调团队协作,在资源有限下优化设计,舍弃多余部件。航天自力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影响后辈工程师。 孙家栋从导弹转卫星,快速适应白手起家,建立标准,超重事件中坚持科学,获高层认可。后续项目如东方红三号同步卫星,提升通信能力。他获得多项荣誉,持续咨询航天事务,指导新一代任务。东方红一号成功振奋全国,卫星信号传回,激发科技热情。中国航天从基础薄弱走向大国地位,孙家栋贡献贯穿始终。

0 阅读:119
代天谈历史

代天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