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欧盟突然宣布了。 11月5日,欧盟启动对英美资源集团把镍矿业务卖给五矿资源的第二阶段审查,交易金额约5亿美元,最后时限被定在明年3月20日。 英美资源的动作不算小,但放到全球矿业并购里,这个体量并不突出。问题在于镍紧贴不锈钢和电池,欧盟担心镍铁从欧洲市场外流,钢厂原料手里会更紧。 国内这边,2013年后企业在印尼上了不少镍铁产线,矿到铁的一体化更常见,交付节奏更稳。对照之下,欧洲自身镍铁产能薄,更多靠进口,一遇到港口拥堵或罢工,备料周期就会拉长。 再把时间拨回2022年3月,LME镍价的极端波动把交易所都逼停过。国内钢厂当时改签月度和季度合同时更灵活,压住了风险。欧洲钢厂那会儿普遍被动跟价,成本传导慢,利润被挤。 看品类细分,更直观。国内不锈钢主力还是300系,镍铁大量消化在炉子里;新能源这边,磷酸铁锂在乘用车渗透率上来了,对高镍的敏感度下降。欧洲电池路线高镍占比更高,对供应的容错更低。 落回这笔并购,五矿资源与英美资源都说会配合审查,按流程走。欧盟把焦点放在“持续可靠获得镍铁”,核心是供给稳定,而不是简单看股权归属。 供给端的地理分布也摆在桌面上。印尼这几年是增量主力,本地化冶炼要求明确,出货更多面向亚洲不锈钢产线。欧洲如果限制了可选池子,实际会抬高自己的采购难度。 从工厂节奏欧洲不锈钢厂多用半年到一年的长协锁量,辅以即期补货。审查窗口拉到明年3月,企业大概率会提前锁仓或调整港口库存,把不确定性降到最低。 再看合规角度,二阶段审查常见于原材料、基础设施等敏感行业,并不等于否决。过去类似案例里,附加条件、信息隔离、保证条款,都是常用工具,关键在可执行。 产业链的联系也值得记一笔。镍铁、焦炭、电力、物流,哪一环卡住,整条线都不顺。越是把问题单点化,越容易忽略系统成本,最后还是由终端买单。 对市场的信号更重要。清晰的规则、可预期的窗口、透明的信息披露,能让矿山、冶炼、钢厂、终端安排生产,不用临时刹车。 说完:把该审的审清楚,把该走的合同走顺畅,镍这件事就会回到产能、运输、价格这三样实打实的变量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