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22岁的陈薇从浙大保送清华读研。在火车上,她爱上了比自己大十二岁的男人。父母当场翻脸不同意,未曾想男人直接辞职为爱来到北京。结婚后,男人做了31年家务,他觉得陈薇做家务就是屈才! 陈薇和丈夫麻一铭的爱情开始的并不顺利。因为不管从年龄、职业还是社会地位上看,两人都相差甚远。 可尽管陈家父母极力反对,陈薇仍然相信自己的眼光。毕竟一个在火车上给陌生人主动让座、送水的人,能差到哪里去呢? 1989年,被保送至清华读研的陈薇与麻一铭火车上偶遇。一个是前途无量的名校才女,一个是青岛酒厂的普通技术员,本该是毫不相干的两个人,竟然意外的很聊得来。 可是这场缘分很快遭遇阻力,陈薇父母对着麻一铭直皱眉。年纪大、职业普通、根本配不上我家女儿。铺天盖地的反对声中,藏着天下父母最朴素的担忧。 对此,麻一铭没辩解,这是他早就料到的事。只不过他接下来的举动,出乎陈薇父母的意料。麻一铭辞掉了国企“旱涝保收”的工作,孑然一身来到北京,用行动证明自己值得托付。 试想一下,一个三十四岁的男人,为了一个相识不久的姑娘,甘愿放弃一切从头开始,需要多大的勇气?这个选择在当年看来近乎疯狂,可真正的考验是从婚后才开始的。 1992年,麻一铭在新婚之夜许下承诺:“科研是你的战场,家务我来扛。”这承诺不是随口说说,而是刻进了31年的日常里。 2003年非典肆虐,陈薇钻进负压实验室连轴转,终于研制出有效喷剂;2014年,陈薇率队远赴西非疫区,一走就是数月;2020年武汉封城,陈薇又一头扎进疫区,除夕夜麻一铭想给她送一份饺子,可陈薇说饺子什么时候都能吃,但咱们决不能在这种时候“添乱”。 众人只看到了陈薇在科研领域大展拳脚、与病毒搏斗屡战屡胜的光鲜,可麻一铭看到的是妻子身上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于是,他就甘愿做陈薇最稳固的后方。 做饭、打扫、照顾孩子……这些琐碎的日常,他一手包办。在陈薇实验室灯火通明的夜晚,是他在家里亮着那盏等候的灯;在她为科研难题焦头烂额时,是他在确保家中一切井井有条。 这段关系的珍贵之处在于:麻一铭的选择不是简单的牺牲,而是基于对爱人价值的认可和骄傲。他清楚陈薇的研究能守护千万人的健康,而他也愿意全力托举。 从非典到新冠,从埃博拉到炭疽疫苗,陈薇的名字始终和国家生物安全紧密相连。而麻一铭始终是那个低调的“后勤部长”。但他没觉得自己“付出太多”,陈薇也从未把丈夫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 她曾在多个场合骄傲的表示:“丈夫是我的主心骨,也是我最坚实的后盾!”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婚姻 女性力量 信息来源: 中国院士馆|《陈薇 人生点滴》 北方网2020.9.10|你所知道的陈薇还有另一面 文|墨海 编辑|史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