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好了,不止湾湾人民知道了,就连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朱立伦交权给郑丽文,提前离场!没想到现场没有人来捧场,看来大家都知道“烂泥扶不上墙”!韩国瑜特意出来握手致意,还说“辛苦啦”! 现场那场面,简直尴尬到能用脚趾抠出三室一厅。 2016年失去“执政”地位后,该党陷入内耗频发、路线摇摆的循环,朱立伦的提前离场正是这一困境的具象化表现。 2025年度决算书显示,国民党负债高达21.2亿新台币,虽资产总额达237亿新台币,但97.62%的资产被“党产会”限制处分,实际可自由动用资金仅5亿多元。 这笔资金需维持党务运作,同时支撑2026年“九合一”选举及2028年“大选”的筹备,难以满足需求。 更关键的是党内凝聚力不足。朱立伦担任党主席期间,国民党未能形成统一的应对策略,面对民进党的司法行动和舆论攻击,常处于被动防御状态。 2025年2月台当局总预算协商中,民进党团全程阻挠,国民党未能有效应对,朱立伦仅能公开呼吁理性协商,此举导致部分支持者对其失去信心。 对比历史,国民党的衰败更显唏嘘,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连战、马英九等人带领下,国民党推动两岸交流,创造了台海和平发展的黄金时期,那时的党主席交接仪式总是宾朋满座、气势如虹。 面对党内困境,新任党主席郑丽文提出“从羊群变成狮群”的转型目标,承诺捍卫民主自由、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两岸和平。这一主张获得一定关注,马英九等党内人士也在场表达认同,但实际推行仍面临诸多挑战。 郑丽文的当选过程存在分歧,10月18日党主席选举中,她以50.15%的得票率险胜,65122票的结果表明,党内仍有近半数成员对其未完全认可。这种分歧的民意基础,使她的转型计划从启动阶段就面临阻力。 客观而言,郑丽文上任后也带来一些积极变化。她当选后,台湾地区出现新入党热潮,10月19日至27日期间,新增党员869人,17人缴纳终身党费。 蓝营支持者期待通过她的领导,推动国民党摆脱温和保守的形象,这种对“战斗风格”的期待或可成为凝聚人心的切入点。但转型成功与否,最终仍取决于实际成效。 韩国瑜与朱立伦、郑丽文的政治风格存在明显差异。他以务实亲民、敢于表达的风格著称,2025年2月总预算协商中,面对民进党团的阻挠,他当场予以反驳,展现出较强的应对态度。 从2026年“九合一”选举和2028年“大选”的视角来看,韩国瑜的这一动作更具深意。郑丽文上任后首要任务就是布局地方选举,而韩国瑜在地方拥有广泛人脉和影响力,两人的良性互动有助于整合蓝营力量。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分歧,未来在选举人选、两岸路线等关键问题上,蓝营内部仍可能出现博弈。 历史上,国民党的兴衰往往与内部团结程度直接相关。上世纪八十年代,蒋经国带领国民党实现平稳过渡,关键就在于内部共识的形成;而后来的多次败选,都离不开内斗的拖累。韩国瑜的“辛苦啦”,既是对朱立伦过往付出的肯定,也是对郑丽文未来推动党内团结的期许。 无论国民党内部如何调整,两岸路线始终是核心议题,也是郑丽文任内的关键考验。她在就职演说中明确表述“我是中国人”,主张恢复两岸沟通、降低冲突风险,并重申“九二共识”的重要性,这些立场与民进党形成鲜明对比。 从现实来看,郑丽文的两岸主张具有务实考量。当前台海局势复杂严峻,民进党当局推动“抗中谋独”路线,导致两岸关系持续紧张,美国第47任总统特朗普政府仍操弄“台湾牌”,推行“榨台遏华”策略。在此背景下,国民党坚守“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立场,契合台湾民众的和平期待。 落实这些主张存在实际难度。一方面,党内存在深蓝与中间路线分歧,平衡各方诉求、形成统一论述,考验郑丽文的政治智慧;另一方面,民进党掌握媒体资源,持续造谣抹黑国民党两岸政策,制造对立仇恨。此外,美国对台政策的不确定性,为国民党两岸路线实施带来外部压力。 回顾两岸关系发展历程,发展规律明确。马英九时期,坚持“九二共识”,两岸实现三通直航、深化经贸合作,达成双赢;民进党执政后,两岸交流中断,冲突风险显著升高。郑丽文任命萧旭岑、张荣恭等两岸事务专家担任副主席,体现推动两岸交流的决心,其成效需时间检验。 朱立伦提前离场的尴尬,郑丽文“狮群”转型的豪言,韩国瑜意味深长的“辛苦啦”,这一幕幕看似荒诞的政治场景,实则折射出台湾政坛的深层困境与时代命题。国民党能否在郑丽文的带领下实现复兴,不仅关乎党自身的命运,更影响着台海局势的发展走向。 这场尴尬的交权仪式,或许会成为国民党转型的新起点。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政治改革从来不是喊口号就能完成的,需要勇气、智慧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未来几年,台湾政坛将迎来关键的选举周期,国民党能否抓住机遇、扭转颓势,让我们拭目以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