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再次抛出惊人言论:“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

波览历史 2025-11-07 09:5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再次抛出惊人言论:“清华70%至 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   作为深耕高等教育与科研领域数十年的学者,他的观察并非空穴来风,2025年清北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录取名单中。   依然聚集着全国各省市的高考状元和竞赛尖子生,顶尖人才向金融、经管领域倾斜的趋势并未根本改变。   金融行业的高薪吸引力确实是绕不开的现实,2025年秋招市场上,头部券商量化研究员年薪可达50-120万元,蚂蚁集团跨境支付架构师岗位总包更是高达50-80万元外加四年期权激励,这样的薪资水平远非基础学科领域的应届生能比。   伦敦金融城给出的金融科技应届生起薪已突破40万元人民币,牛津大学金融科技方向毕业生平均起薪更是达到53万元,国际市场的薪资标杆进一步拉高了行业吸引力。   对比之下,理学类应届生薪资中位数仅5500元,即便是深造率高达58.6%的理学专业,毕业后进入科研院所的起薪也往往不及金融行业基层岗位。   面对这样的薪资鸿沟,顶尖人才选择金融领域,似乎成了符合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决策。   但高薪背后的行业真相的是,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早已不是“纯粹金融背景”就能满足。   工商银行总行“人工智能+”专项招聘明确要求复合背景,需在科技机构轮岗后再派驻业务部门;广发证券金融科技部扩招30%的量化岗,却因找不到懂低延迟系统设计的候选人而面临缺口。   这意味着,如今能在金融行业立足的顶尖人才,同样具备扎实的理科功底,他们的选择并非对基础学科的否定,而是找到了技能变现的更快捷径。   与金融行业的“热”形成对照的,是国家战略领域对基础学科人才的迫切需求。   2025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目标设定为研发经费的8%以上,预计可达2800亿元左右,但科研人才的供给速度仍跟不上投入增长。   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培育3-5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而这些企业的核心技术突破离不开物理、数学等基础学科的支撑。   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的招聘数据显示,半导体材料、光学工程师等岗位的人才缺口持续扩大,物理学类专业毕业生跨界进入半导体行业的成功率已达52%,但这样的人才供给仍难以填补市场空白。   为此教育端的变革正在尝试缩小这种供需差距,浙江省嘉兴市实验小学的STEM课程实践给出了具体答案,学校通过“风力小车”“疯狂过山车”等20多个项目,将物理、工程知识融入小学科学课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科学思维。   这种阶梯式科学课程打破了“初二才接触理化”的传统模式,为基础学科兴趣培养打下早期基础。   教育部推动的“双千”计划也在发力,全国已开设超过700个“微专业”和1600门职业能力培训课程。   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紧缺领域,引导学生补充硬核技能,部分高校的物理、数学专业甚至开设了金融工程双修方向,让基础学科人才也能对接市场需求。   另外,人才流动的双向性更值得关注,美国“中国行动计划”的后续影响持续发酵,2021至2025年间,超过17名顶尖华人学者选择回国,其中80%来自数学和物理领域。   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陈敏夫妇、计算机安全权威王晓峰教授等人才的回流,不仅带回了顶尖技术,更带来了先进的科研管理经验。   他们的选择印证了国内科研环境的持续优化,也说明基础学科领域的发展机遇正在不断增多。   施一公担忧的“大学教育导向问题”,本质上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配问题。   教育部2025年开展的“千校万企供需对接会”累计发布岗位1823万个,其中硬科技领域岗位占比达35%,但高校的人才培养仍存在滞后性。   部分综合性大学过度强调就业导向,用单一就业指标考核学科发展,导致基础学科的育人空间被挤压。   西湖大学的探索提供了另一种可能,这所大学摒弃功利化培养模式,专注基础研究,其在物理、生命科学领域的突破已吸引多名海外顶尖学者加盟,证明只要给予足够的学术自由和资源支持,基础学科同样能吸引并留住顶尖人才。   网友的讨论或许更能反映普遍心态,有人认为“状元选择金融无可厚非,个人发展应尊重市场规律”,也有人直言“国家发展需要有人坐冷板凳搞科研”。   这两种观点并非对立,而是揭示了人才选择的多元性。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能为实体产业提供资本支持,基础学科的突破能筑牢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两者缺一不可。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顶尖人才选择了金融,而在于如何让基础学科领域也能提供有竞争力的发展平台和价值回报,让人才选择不再非此即彼。 资料:2025-11-04 20:06·台海网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再次抛出惊人言论

0 阅读:37

猜你喜欢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