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家日企组团“出海”,日本防务野心引国际警觉 2025年11月6

湾口悠然观海平 2025-11-07 10:45:34

13家日企组团“出海”,日本防务野心引国际警觉 2025年11月6日,澳大利亚悉尼举办的印度洋—太平洋国际海事博览会,因日本防务企业的“集体出海”成为全球焦点。 三菱重工等13家日本防务巨头组团参展,不仅刷新日本海外军售规模纪录,11艘“最上”级护卫舰出口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的采购意向,更引发国际社会对日本突破“专守防卫”原则的强烈质疑。 军售突破:从“专守”到“全球兜售” 此次军售核心是日本“最上”级护卫舰改进型。 澳大利亚海军计划用其替换老旧的“安扎克”级护卫舰,总订单达11艘。 其中,前3艘在日本建造,首舰2029年交付,剩余8艘由澳大利亚本土造船厂生产。 该舰配备32单元美制MK41垂直导弹发射系统,可搭载“标准 - 2”防空导弹、“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及日本17式反舰导弹,火力覆盖范围较旧型提升近三倍。 舰体采用隐形设计,雷达反射面积仅为传统护卫舰的十分之一,续航能力达8000海里,可连续执行30天远洋任务。 新西兰的跟进让日本军售“破圈”效应更显著。 2024年6月,新西兰总理参观日本海上自卫队“最上”级护卫舰“熊野”号后兴趣浓厚。 若新西兰最终采购,将形成“日 - 澳 - 新”南太平洋防务合作链条,强化日本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存在。 历史脉络:右翼“温水煮青蛙”的二十年 日本此次军售突破并非偶然,而是右翼势力长期推动的结果。 2006年,小泉政府以“反恐”为名向印尼出口巡逻艇,首次突破武器出口禁令; 2014年,安倍政府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解禁集体自卫权; 2022年,岸田政府进一步放宽武器出口政策,谋求“对敌基地攻击能力”。 至2025年,高市早苗政府直接撤销武器出口限制,甚至公开讨论引进核潜艇,和平宪法第九条几乎名存实亡。 在此过程中,日本防卫预算持续飙升。 2025年度防卫预算已达9.9万亿日元,占GDP的1.8%,若补充预算到位,将提前一年达到北约设定的2%目标。 2027年,预算更将直指11万亿日元,日本稳居全球第三军费大国。 国际反应:质疑与警惕交织 日本防务企业的“集体出海”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反应。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日本近年来大幅调整安保政策,逐年增加防卫预算,不断放宽武器出口限制,谋求突破性军力发展,让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对其是否真心坚持专守防卫、坚持和平发展产生强烈质疑。 澳大利亚国内也存在争议。尽管日本“最上”级护卫舰在性能上获澳大利亚海军认可,但项目总价100亿澳元仅涵盖初期阶段和前3艘舰艇建造费用。 当前澳大利亚正同步推进“奥库斯”核潜艇项目及从英国采购导弹驱逐舰,资金压力巨大。此外,澳大利亚海军习惯频繁修改军舰设计方案,可能导致项目进度延误和成本飙升。 深层动因:内外势力推波助澜 日本防务扩张背后,是内外两股势力的推波助澜。 外部压力来自美国,特朗普政府不断施压要求日本增加防卫开支,日本则以军工合作回报美国。 修改出口规则当天,日本即向美售“爱国者 - 3”导弹,并投入资金建设联合指挥系统,甘愿成为“印太战略”的先锋。 内部则是一些利益集团的推动。三菱重工、石川岛播磨等军工企业常年游说政府扩军。 43万亿日元防卫预算中,“防卫技术创新基金”专门用于扶持本土企业。 这些企业通过导弹研发等项目,获取超5000亿日元订单,形成军工利益集团与政府的“共生”关系。 未来走向:亚太和平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从“专守防卫”到“主动反击”,从武器禁运到全球出口,日本防务企业的“集体出海”正在撕裂亚太地区的和平格局。 日本智库的兵棋推演宣称,美日台联军可在台海冲突中击沉解放军多艘战舰,但这一数据被指严重忽视中国军事技术和实力,实则为日本扩军制造舆论。 历史经验表明,日本的扩张逻辑摆脱不了“岛国焦虑”与“大陆幻想”的恶性循环。 当前,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量子雷达等领域全面超越日本,东盟、韩国等周边国家亦反对“新冷战”,日本在区域合作中日益被边缘化。 若日本继续以“安全”之名进行军事冒险,最终只会自食其果,而整个亚太地区都将为这份疯狂买单。

0 阅读:0
湾口悠然观海平

湾口悠然观海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