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观察家总说中国高科技发展“令人意外”,可翻开历史就知道,这哪是意外?明明是一个文明在重拾属于自己的位置。 荷兰学者理查德·吉亚西在文章里点破了一个真相:中国在数千年里,本来就站在全球创新的顶峰。我们今天看到的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突破,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奇迹,是被殖民历史打断后,传统创造力的自然复兴。 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早就证明,没经历西方工业革命的中国,曾在漫长岁月里领跑世界创新。水利工程让万顷良田丰收,纺织技术织出丝绸之路的繁华,天文仪器精准测算四季更迭,机械装置里藏着古人的巧思——这些在当时都是顶尖科技,和今天的芯片、代码本质一样,都是用知识重塑生活的智慧。 更关键的是,中国从来懂“创新要为治理服务”。古代政府掏钱建天文台、搞防洪系统、规范度量衡,把技术突破变成实实在在的民生保障。这种“创新落地”的思路,现在照样看得见:电动汽车跑遍大街小巷,光伏板铺满戈壁荒漠,5G基站连起山村角落,不是为了炫技,是真能改变日子。 数据最有说服力。2025年中国首次冲进全球创新指数前十,一个中等收入经济体做到这点,本身就是奇迹。更猛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2014到2023年,中国申请了3.8万项,美国才6000多项。这不是偶然,是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用到了高科技领域。 可为什么总有人觉得“意外”?说到底是偏见在作祟。有人把西方当成“进步唯一起点”,非西方的创新就被说成“模仿”;有人只看最近150年的历史,忘了中国在更长时间里的领跑;还有人用西方标准定义创新,看不见不同文明的智慧闪光。 就像网友说的,以前总有人说“中国造不出芯片”,现在我们的量子计算机实现突破;以前说“电动车赶不上特斯拉”,现在全球一半的新能源汽车产自中国。这些突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像古人修运河、造水车那样,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 其实创新从来不该有“东西方”之分。古人用算盘计算的时候,没想过这是“东方创新”;现在我们搞人工智能,也不是为了和谁较劲。真正的创新,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让生活变好的智慧。从都江堰到特高压,从指南针到北斗导航,中国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回答时代的考题。 如今的中国创新,不是追赶别人的脚步,是回到自己该在的位置。当世界习惯了这个文明持续迸发的创造力,或许才能真正明白:创新从来不是某一方的专利,而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而中国,不过是重新拿起了属于自己的那把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