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承认过去五年一直在边境挑衅中国,为的就是西方援助,而莫迪也成了世界炙手可热的

薛彤作琴 2025-11-07 14:11:12

印度承认过去五年一直在边境挑衅中国,为的就是西方援助,而莫迪也成了世界炙手可热的大红人。但一场空战打得原形毕露,随之被西方抛弃。有人就想了:如果2020年中国边防军与印度不是群殴,而是对印度发起一场有限的局部冲突,血洗印军的战机、军事基地,印度是不是提前五年就被西方抛弃? 先说说印度这五年的 “算盘” 打得有多精。纳拉瓦内在没完全出版的回忆录《命运的四星》里承认,2020 年加勒万河谷越线挑衅根本不是偶然,就是想通过制造边境紧张,让西方觉得印度能 “牵制” 中国,从而换取援助。 这招确实管用,冲突后美国立马松口,把原本卡着的无人机技术卖给印度,法国也趁机推销 36 架 “阵风” 战机,光这一笔就赚了 87 亿美元。莫迪那段时间频繁出访欧美,又是签防务协议又是谈贸易合作,风头正劲,俨然成了西方在南亚的 “重点培养对象”。 西方愿意砸钱,本质是看中印度的 “利用价值”。他们算准了印度想靠军事对抗抬升国际地位,也需要先进装备填补与中国的差距,正好能把印度绑在自己的战略战车上。 那几年印度拿到的援助五花八门,美国给了 “阿帕奇” 直升机生产线,英国帮着升级海军护卫舰,就连以色列都送来大批哈罗普巡飞弹,印度军费连年上涨,2024 年突破 830 亿美元,其中近三分之一都花在了采购西方装备上。可这些援助有个隐形前提:印度得 “看起来能打”,至少不能输得太难看。 打破这一切的是 2025 年 5 月那场印巴空战。起因是克什米尔地区的恐怖袭击,印度一口咬定是巴基斯坦干的,直接发起 “朱砂行动”,用布拉莫斯导弹轰炸巴方目标,本想在西方面前秀把肌肉。 没成想巴基斯坦空军出动了歼 - 10C 战机和霹雳 - 15 导弹,不仅击落了印度引以为傲的 “阵风”,还靠着完整作战体系压制了印军 125 架战机组成的机群。 这场被美媒称为 “二战后最大规模” 的空战,把印度的短板暴露得明明白白 —— 花大价钱买的装备型号杂乱,根本形成不了合力,飞行员训练更是跟不上。 空战刚结束,西方的态度就变了。美国原本承诺的 F-35 采购谈判直接搁置,法国军工企业忙着撇清关系,说 “阵风” 失利是印军操作问题。更现实的是,之前答应的 12 亿美元军事援助迟迟不到账,英国甚至提前撤走了在印度的军事顾问。 西方的逻辑很直接:他们需要的是能牵制对手的 “棋子”,而不是不堪一击的 “累赘”,印度既然没展现出相应的实力,自然就被丢到了一边。 这时候再回头看 2020 年的加勒万河谷冲突,就更耐人寻味了。当时印军越线架起临时桥头堡,解放军只是进行了肢体冲突,即便这样都导致印方 20 名士兵阵亡。 纳拉瓦内在回忆录里坦言,当时解放军已经部署了 99A 主战坦克,印军的 T-72 根本不是对手,只要中方愿意,完全能 “全歼异动印军”。要是那时真的发起局部冲突,摧毁印度在拉达克的前线机场和雷达站,西方会怎么选? 大概率不会像现在这样 “先捧后踩”。2020 年印度刚从西方拿到第一批援助,还没来得及证明自己的 “价值”。如果一上来就被打得溃不成军,西方会立刻意识到,印度根本扛不起 “牵制中国” 的担子,与其浪费资源,不如重新寻找更可靠的伙伴。 毕竟那时美国还在拉拢东南亚国家,没必要在一个 “扶不起的阿斗” 身上下血本。而且当时中印军力差距的暴露会更彻底,西方可能早早就看清,印度的军事潜力远不如宣传的那样,自然不会有后来的大规模援助。 不过话说回来,中国当年保持克制是有更深的考量。局部冲突或许能让印度提前被西方抛弃,但也可能引发地区局势失控,反而给了西方介入的借口。 现在的结果倒是更有说服力:印度靠挑衅换援助的路子,终究还是因为自身实力不足走不通了。纳拉瓦内的回忆录还卡在国防部审查阶段,可里面的内容已经说明白了,靠外部输血维持的 “大红人” 身份,从来就经不起实战的检验。

0 阅读:0
薛彤作琴

薛彤作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