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基辛格曾经预言称:俄乌最先耗干的不是俄乌美,而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国家? 红军城的惨烈程度从双方战报里就能窥见一斑。俄罗斯国防部 11 月 6 日发布的战报显示,俄军在一昼夜内就控制了城中 64 座建筑,还击退了乌军十余次解围进攻,一天之内摧毁或击落 2 枚制导航空炸弹、200 多架无人机,击毁 10 余辆装甲车。 乌军的抵抗同样顽强,乌武装部队总参谋部称击退了俄军上百次进攻,并在 5 日打击了顿涅茨克机场区域的无人机基地,甚至远程袭击了俄罗斯伏尔加格勒炼油厂。 可兵力悬殊的现实难以改变,英国《独立报》提到俄军在该地区集结了 10 万兵力,而乌军守军不到 6000 人,双方兵力比例高达 8 比 1,俄军每月投下的航空炸弹就有几千枚。 更要命的是俄军战术的调整让乌军防线濒临崩溃。之前双方因无人机广泛应用还陷入胶着,但俄军近期将大部队化整为零,编成 2 至 3 人的突击小组,在无人机和迫击炮掩护下渗透作战。 乌军因兵力不足,防线漏洞百出,10 月 27 日就有 200 名俄军分散攻入城中隐蔽待命,如今俄军已控制包括当地机场在内的大片城区,还切断了两条重要铁路和公路。 乌军最后的后勤通道也岌岌可危,原本 15 公里宽的外援通道已缩至 5 公里,还被俄军炮火严密覆盖,有乌军士兵坦言运输车辆大批被毁,后勤保障基本陷入停滞。 乌军曾试图用美制 “黑鹰” 直升机派特战小队营救被困军官,结果因情报泄露遭俄军伏击,小队全员覆灭,这成了守军困境的缩影。 红军城的战略价值,正是背后博弈的核心诱因。路透社指出,这里地处多条干线公路和铁路交汇处,是东线乌军的交通与后勤枢纽,也是防守中部开阔腹地的最后屏障。 美国智库外交政策研究所更是直言,俄军一旦夺取该城,就等于打开了通往第聂伯河的道路,会沉重打击乌军士气,一名美国情报官员甚至将其重要性比作二战时的斯大林格勒,称 “乌克兰输不起这场战斗”。如此关键的战略节点,自然成了各方势力博弈的焦点,美国对乌援助的调整就是最直接的体现。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近期关于可能向乌克兰提供 “战斧” 巡航导弹的言论,让背后的大国博弈浮出水面。这种最大射程约 1600 公里的武器,能让乌克兰具备打击俄罗斯纵深目标甚至莫斯科的能力,泽连斯基此前多次求购都被拜登政府拒绝,如今特朗普的表态无疑是政策转向的信号。 为了推动援助落地,泽连斯基连续两天与特朗普通话,还计划前往华盛顿会面,明确说明所需 “战斧” 数量,试图彰显美乌盟友关系。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已在暗中提供实质支持,数月来一直在协助乌克兰打击俄能源设施,不仅提供情报,还帮着设计无人机航线、飞行高度和打击时机,以规避俄方防空系统。 俄罗斯的反制同样强硬。普京早就警告,向乌提供 “战斧” 将构成重大升级,且没有美国专家参与操作,乌军根本用不了这种复杂武器,此举意味着 “质变性的升级阶段”。俄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更直言,“战斧” 发射后无法判断是核弹头还是常规弹头,可能给所有人带来严重后果,尤其是美国总统特朗普。 此前俄罗斯已通过 “西部 - 2025” 军事演习回应西方加码支持,普京还透露掌握了测试良好的新型武器,近期将展示。专家分析,若 “战斧” 真的落地,俄军可能加大对乌打击力度,重点瞄准导弹发射设施,用针对性军演向西方施压。 如今的红军城,城里是血肉横飞的攻防战,城外是暗流涌动的大国博弈。美国想通过升级援助向俄施压,俄罗斯则用强硬姿态回应,而俄乌双方都在战场死磕,等着对方先 “眨眼睛”,和平谈判空间已被大幅压缩。 这座小城的每一次炮火轰鸣,既是双方军事力量的较量,也是背后博弈势力的角力,而最终的战局走向,恐怕还要看这场多重博弈如何收场。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俄称继续在红军城推进 乌称加强守卫(2025 年 11 月 7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