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突然讲明了:在回忆录《应许之地》中,他提到中国长期保持克制,让两

薛彤作琴 2025-11-07 15:58:55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突然讲明了:在回忆录《应许之地》中,他提到中国长期保持克制,让两国关系几十年没走到全面冲突。据多家媒体整理,这段表述被广泛引用。 先看看奥巴马在回忆录里是怎么说的。《应许之地》2020 年出版时,这段关于中国的内容其实没太受关注,最近因为中美关系话题升温被重新翻出来。 书中写道:“在我任内,中美在南海、贸易等领域有过不少摩擦,但中国始终没选择用对抗的方式解决,这种克制不是软弱,而是基于长远利益的考量。如果中国像苏联那样处处针锋相对,中美关系早就在某个节点失控了。” 他还举了 2016 年南海仲裁案的例子,提到当时美国派了两艘航母到南海,不少幕僚建议 “展示强硬姿态”,但中国最终通过外交对话和菲律宾沟通,没让局势升级,“这让我意识到,中国对冲突的管控能力远超外界想象”。这段表述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引用后,很快成了讨论中美关系的热门话题。 奥巴马提到的 “中国克制”,在中美关系的几个关键节点都有体现。比如 2001 年的中美撞机事件,中国虽然表达了强烈抗议,但最终通过外交协商解决,没让事件影响整体合作;2008 年金融危机时,中国不仅没抛售美元资产,反而增持美国国债,帮助稳定全球金融市场; 就算是在特朗普时期贸易战最激烈的 2018-2019 年,中国也始终保持对话渠道畅通,2019 年还签署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 这些做法和美国以往遇到的对手不同 —— 比如冷战时期的苏联,经常在军备竞赛、地缘政治上和美国直接对抗,而中国更倾向于 “通过合作管控分歧”,这也是中美关系能保持稳定的重要原因。 国际社会对这段表述的反响也挺有意思。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中国问题专家李成认为,奥巴马的观察 “很客观”,他在一篇评论里提到,“过去四十年,中美贸易额从 1979 年的 25 亿美元增长到 2024 年的 6900 亿美元,要是没有中国的克制,双方很难在摩擦中维持这样的合作规模”。而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的学者也表示,“克制不是单方面的,中国的克制基于和平发展理念,也希望美国能对等回应”。 不过也有美国保守派媒体提出不同看法,比如《华尔街日报》的一篇社论认为,“奥巴马高估了中国的克制,中国的发展本身就是对美国的挑战”,这种分歧也反映了美国国内对中国的不同认知。 奥巴马在回忆录里还提到,他任内推动的 “亚太再平衡” 战略,原本是想 “加强美国在亚太的影响力”,但后来意识到 “和中国对抗没有赢家”,所以才在 2015 年推动中美达成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这是我任内中美合作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也证明了克制带来的双赢”。 事实上,中美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反恐等领域的合作,都是在克制的基础上实现的 —— 比如 2020 年疫情初期,中美虽然有摩擦,但中国还是向美国提供了大量口罩、呼吸机等医疗物资;在伊朗核问题、朝鲜半岛无核化等议题上,中美也保持着必要的沟通。 值得注意的是,奥巴马在回忆录里也提到了中美关系的挑战,他认为 “未来中美需要建立更多管控分歧的机制,避免因为误判引发冲突”。 这和中国一直倡导的 “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原则不谋而合。现在中美关系虽然面临不少困难,但双方在经贸、科技、人文等领域的合作基础还在,比如 2024 年中美之间的人员往来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 80%,两国高校的合作项目也在逐步重启,这些都说明 “克制与合作” 依然是中美关系的主流。 奥巴马的这段表述之所以被广泛引用,其实是因为它点出了中美关系的核心 —— 在全球化时代,两国利益深度绑定,冲突没有赢家,只有通过克制和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不管是过去几十年,还是未来,这一点都不会改变。 信息来源:奥巴马回忆录《应许之地》(英文原版)相关章节

0 阅读:0
薛彤作琴

薛彤作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