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再次抛出惊人言论:“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

芸霄记史 2025-11-07 15:03:51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再次抛出惊人言论:“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   原来,如今最优秀的学生们选择奔赴金融和经济领域,而不是基础科研和工程。   曾经的高考状元和顶尖学子是科技创新的种子,但他们却被经济管理的高薪吸引,逐年扎堆进经管学院,真正需要攻坚的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科学等技术领域,反倒成了冷门,科技公司也招不到想要的顶尖苗子。   施一公直言,连他最希望栽培的学生,毕业后都直奔金融行业。如今,类似清华经管学院的本科生起薪已经高达四十多万元,比计算机系一年还多出不少,这种现实让人不得不反思,是不是社会的风向已经完全改变了。   其实不只是我们国家的年轻人这么干,当年日本经济泡沫最盛时,无数年轻人冲进金融和经济领域,工科和硬核科技却被冷落,最终日本在芯片、机器领域被美国远远甩开。   同样,苏联末期,科学家收入不敌华尔街精英,造成大批人才出走,科研基础塌陷,带来的不是行业进步,而是国家衰落,这些例子摆在眼前,是现实警钟。   其实最根本的问题,不只是薪酬差距,还有被扭曲的价值观,谁不想挣钱、谁不看重高薪,可一旦全社会把“钱多就是成功”当作标准,基础研究没人做,科技企业没人去,“科技创新”成了口号。   清华经管那批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大部分心里认定,赚钱越多就越体面,这套逻辑催生出一批目标极其明确的人才:他们懂财务、精操作,却很少有人沉下心死磕科研,更不关心国家命运。   反观以色列,即便是普通中小学,也让学生不断尝试质疑老师,勇于提出新问题,长此以往,一代代孩子惊人的创新能力被养成,所以犹太科学家能拿下全世界五分之一的诺贝尔奖。   而我们这里,一些学校的物理课成了解题套路,升学优先,不讲原理,不鼓励探索,好的苗子过早被带跑偏,到头来自己都不清楚真正热爱什么。   其实,最近几年类似清华“强基计划”的新政已经上线,想调转方向,吸引更多好苗子投身基础研究,学以致用,还有行业内部试着用科研积分,创新突破挂钩奖金,千万年薪留住技术大牛。   而一些地方学校在尝试用历史和科学故事点燃学生好奇心,希望多培养一些愿意深入钻研、敢于创新的人才。   当下金融热潮看似繁荣,实则掏空了实体、消耗着后备力量,国家未来走向,实际上取决于年轻人是否还愿意投身科技与创新,这摆脱不了价值观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中国经历过太多困难,能否稳住根基,少些跟风逐利,给真正做事和搞科研的年轻人更多肯定和空间,才有可能让这个国家在关键时刻顶住风浪,走得更远。

0 阅读:96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