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威!中国防空导弹创下史上最大战绩,FK-2000击落伊尔-76运输机。 先说说这架伊尔 - 76 运输机的背景。作为俄罗斯经典的重型运输机,伊尔 - 76 自上世纪 70 年代服役以来,一直是多国军方和货运公司的 “主力机型”,最大载重量可达 50 吨,既能运输武器装备、军用物资,也能执行人员投送任务,单机造价约 1200 万美元。 根据开源情报平台 “冲突情报团队”(CIT)的信息,这架坠毁的伊尔 - 76 隶属于苏丹军方,2023 年从俄罗斯进口,主要用于在西科尔多凡州、南科尔多凡州等冲突地区运输弹药和补给。 事发当天,当地目击者称,运输机起飞前曾在巴巴努萨市军用机场装载了 “大量木箱”,有消息推测可能是轻武器和炮弹,目的地是西科尔多凡州北部的苏丹政府军驻地,以支援当地对反政府武装的行动。 坠机现场的细节,进一步加深了 “遭导弹击落” 的猜测。最先抵达现场的当地村民回忆,“飞机坠落前,天空中好像有一道白色轨迹,紧接着就听到了爆炸声”。 救援人员在清理残骸时,发现机身残骸有明显的 “穿透性损伤”,尤其是机翼部位有一个直径约 30 厘米的孔洞,边缘还残留着灼烧痕迹。 而那枚引发关注的导弹发动机碎片,长约 80 厘米,表面印有俄制 “9M38” 导弹的标识 —— 这种导弹是 “山毛榉” 防空导弹系统的配套弹药,既能由军方正规防空部队使用,也可能被反政府武装通过黑市获取。 苏丹政府军发言人在事发后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称 “不排除运输机遭反政府武装防空导弹袭击的可能”,但暂时未公布具体证据;而西科尔多凡州主要反政府武装 “苏丹解放运动 - 米纳维派” 则否认与此事有关,称 “没有在该地区部署防空武器”。 当地局势的复杂性,让坠机事件的调查难上加难。西科尔多凡州是苏丹长期冲突的 “重灾区”,自 2003 年以来,政府军与多个反政府武装在此反复交战,争夺石油、矿产等资源控制权。2025 年以来,随着雨季结束,当地冲突再次升级,政府军多次出动战机、运输机向冲突地区增兵,反政府武装也频繁使用火箭弹、迫击炮袭击政府军据点。 就在坠机事件发生前一周,“苏丹解放运动 - 米纳维派” 还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展示其缴获的一批 “便携式防空导弹”,虽然型号与现场发现的导弹碎片不符,但也说明反政府武装具备一定的防空能力。 国际危机组织(ICG)苏丹问题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西科尔多凡州的武器管控极其混乱,黑市上不仅有便携式防空导弹,甚至能买到改装后的防空火炮,这为调查坠机原因增加了很大难度”。 国际社会对这起事件的反应也迅速跟进。俄罗斯外交部第一时间表示 “已注意到伊尔 - 76 坠机事件”,将与苏丹政府保持沟通,了解事件详情,并 “关注俄方装备的安全使用情况”—— 毕竟伊尔 - 76 是俄罗斯军工出口的重要产品,此次坠机若证实与装备性能或被击落有关,可能影响后续军售。 联合国苏丹特派团则发表声明,呼吁 “冲突各方保持克制,配合调查坠机事件,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同时表示将派遣观察员前往现场,协助收集证据。此外,美国、沙特等国也通过外交渠道表达了对事件的关注,担心坠机事件会成为 “新的冲突导火索”,加剧苏丹人道主义危机。 截至 11 月 6 日晚,坠机事件已造成机上 7 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地面无人员伤亡。苏丹政府已成立专项调查小组,联合俄罗斯军工专家对残骸进行深入分析,重点排查 “机械故障”“人为操作失误”“遭导弹袭击” 三种可能原因,初步调查结果预计将在 11 月底公布。 而在调查结果出炉前,西科尔多凡州的局势已出现紧张迹象 —— 政府军加强了对该地区反政府武装据点的空袭,反政府武装也宣称 “将对政府军目标发起报复行动”。 这起看似孤立的坠机事件,能否得到客观公正的调查,能否避免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不仅关乎苏丹国内局势稳定,也牵动着地区安全格局。 信息来源:苏丹政府军发言人新闻发布会实录(2025 年 11 月 5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