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是历史上最难的帝王,每天过的都是度日如年。 打开账本一看:财政一年1900万

名城探寻 2025-11-08 07:11:20

咸丰是历史上最难的帝王,每天过的都是度日如年。 打开账本一看:财政一年1900万,打仗要花4100万。国库里还剩多少?20万两。20万两什么概念?不够人家联军一天的炮弹钱。 谁能想到,这个20岁登基的年轻帝王,接手的根本不是什么太平江山,而是一个早就被掏空了的烂摊子。 他爹道光帝在位时,鸦片战争输了,赔了白银还割了香港岛,朝堂里贪官扎堆,地方上土地兼并严重,老百姓早就憋了一肚子火。 咸丰刚坐上龙椅没几天,广西就传来洪秀全起义的消息,太平军一路北上,没几年就占了南京,把清朝最富庶的江南地区攥在了手里——那可是朝廷一半以上的赋税来源,江南一丢,财政直接断了大半个膀子。 他不是没想着振作。刚登基就下了罪己诏,把朝堂积弊骂了个遍,还破格重用曾国藩、胡林翼这些汉族大臣,打破了清朝两百多年“满臣掌权”的规矩。 要知道,以前旗人见了汉族官员都得高人一等,咸丰敢把兵权交给曾国藩,就是想靠着湘军挡住太平军。 可他没想到,打仗烧钱像流水,湘军每个月要的军饷就够让户部头疼,曾国藩好几次在奏折里哭穷,说“士兵已三月无饷,冻饿者不计其数”,咸丰看着奏折,只能让内务府把宫里的铜器熔了铸钱,连皇后的金簪子都收了上去,可这点钱扔到战场上,连个响都听不见。 1858年那阵子,更是把他逼到了绝境。一边是太平军在江南攻城略地,一边是英法联军借着“修约”的由头,把军舰开到了大沽口。 5月19号那天,坏消息像雪片一样往养心殿送:东北那边,奕山跟沙俄签了条约,一下割出去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现在两个四川省那么大;西北的伊犁附近,四个州被沙俄趁机占了,边境守军连像样的武器都没有,只能拿着大刀长矛抵抗; 曾国藩那边,湘军在三河镇跟太平军打了一场恶仗,6000精锐全没了,连他弟弟曾国华都战死了,曾国藩在奏折里写“全军覆没,臣无颜面对陛下”; 傍晚又传来大沽口炮台失守的消息,英法联军的炮弹把炮台炸成了废墟,守将乐善战死,海水里飘的全是清军士兵的尸体。 那天晚上,养心殿的灯亮了一整夜。咸丰没召见任何大臣,就一个人坐在龙椅上,手里攥着那份割地的条约,纸都被他捏得皱巴巴的。 太监后来回忆,殿里时不时传来他的叹气声,有时候还能听见他砸东西的声音——他不是气别人,是气自己没用。他也想派兵跟洋人拼了,可国库就剩20万两,连凑齐一支军队的粮草都不够; 想跟太平军议和,又怕对不起列祖列宗,毕竟清朝还没出过跟反贼妥协的皇帝。他甚至偷偷问过身边的太监,“是不是朕德行不够,上天要降罪给大清?” 更熬人的是,他身体本来就不好。小时候得过天花,脸上留了不少疤痕,后来又染上了咳疾,一到冬天就咳得喘不过气。 因为压力太大,他后来开始吸食鸦片,说是能“缓解苦楚”,可越吸身体越差,30岁刚出头,头发就白了不少,连走路都得有人扶着。 有次朝会,他听着大臣们争论军费问题,没一会儿就头晕目眩,只能提前散会,回到后宫躺着,看着窗外的月亮,跟皇后说“朕要是能像普通人一样,不用管这天下事就好了”。 他不是昏君,甚至比很多帝王都努力。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上朝,批阅奏折到深夜,连宫里的用度都减了又减,以前道光帝每天还能吃四个菜,到他这儿就只剩两个素菜。 可清朝积弊太久了,就像一栋快塌的房子,他再怎么修修补补,也挡不住风雨。官场的腐败改不了,官员们该贪还是贪,军饷层层克扣,到士兵手里就剩一点点; 军队的战斗力提不上来,清军士兵大多是临时招募的农民,没经过正规训练,跟英法联军的洋枪洋炮比,根本不是对手;老百姓的日子过不下去,要么跟着太平军造反,要么逃荒要饭,整个国家都乱成了一锅粥。 31岁那年,咸丰在承德避暑山庄去世了。他到死都没看到太平,临死前还拉着肃顺的手,让他好好辅佐年幼的同治帝,守住这残缺的江山。 有人说他是“苦命天子”,生在了清朝最烂的年代,接手的是一个根本扶不起来的烂摊子。他没像崇祯那样刚愎自用,也没像光绪那样软弱无能,他尽力了,可时代的洪流太猛,他一个人根本挡不住。 说到底,咸丰的难,不是他个人能力不够,而是清朝两百多年的腐朽,全让他一个人赶上了。他的“度日如年”,藏着一个王朝衰落的无奈,也藏着一个帝王无力回天的悲剧。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