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宰客这条道路走不通了,比亚迪整治阿三这招太狠了!年前印度买了1000辆电动大巴,先交了50%订金拿到车壳子,后来又咬牙交了20%钱才发了电池。结果电池装好车后却还是不能用,一问才知道车被远程锁死了! 印度一直是个大市场,但各种拖款和政策变化搞得别人头疼,要钱和要命一样难,为啥选用这么强硬的方式,原因说白了就是不想再当冤大头。 先说说这 1000 辆电动大巴采购的背景。印度近年来一直在推进 “绿色交通” 计划,电动大巴是重点项目,之前也和不少国际车企谈过合作,但因为印度常有的 “附加条款”。 比如要求技术转让、本地零部件占比超 70% 等,很多车企都打了退堂鼓。比亚迪当时愿意合作,也是考虑到印度市场的潜力,不过在合同条款上格外谨慎。 双方最终约定,印度分三期付款:50% 订金用于车辆生产(仅含车壳、底盘等基础结构),20% 款项到账后交付电池,剩余 30% 在车辆验收合格、正常运营 3 个月后付清。 这种分阶段交付、付款挂钩关键部件的方式,本身就是比亚迪为了规避风险设置的,毕竟之前有不少中国企业在印度遭遇过 “付款拖沓、事后找茬压价” 的情况。 印度一开始交了 50% 订金,拿到车壳子后就有点打小算盘。按照印度以往的操作,拿到部分货物后,常会以 “质量不达标”“不符合本地标准” 等理由拖延后续付款,甚至要求降价,想通过这种方式 “宰客”。 这次印度也想故技重施,拿到车壳后迟迟不付第二笔款项,还对外放风说 “比亚迪车壳存在焊接瑕疵”,试图压价。可他们没料到比亚迪早有准备,合同里明确写了 “电池交付与第二笔 20% 款项挂钩”,没有这笔钱,根本拿不到能让车子运转的核心部件 —— 电池。 印度这边急着推进电动大巴运营项目,拖了一个多月后,眼看工期要延误,只能咬牙交了 20% 的钱,才拿到电池。 本以为交了 70% 款项,装上电池就能正常用了,结果新的问题又来了。印度工人把电池装好后,启动车辆时发现仪表盘显示 “系统锁定”,无论怎么操作都没法行驶。 印度方面赶紧联系比亚迪,得到的答复是 “剩余 30% 款项未到账,根据合同约定,车辆将处于远程锁定状态,仅保留基础检测功能”。这时候印度才明白,比亚迪不仅在交付环节设了门槛,还通过远程控制系统把 “主动权” 握在手里。 这种远程锁车技术,是比亚迪针对新能源汽车开发的安全功能,原本用于防止车辆被盗、远程诊断故障,这次却成了保障收款的关键手段。 为啥比亚迪会用 “远程锁车” 这招?其实和印度之前的 “宰客前科” 有很大关系。早在 2022 年,就有中国家电企业在印度遭遇过类似情况。 按照合同交付货物后,印度经销商以 “市场需求下降” 为由,拒绝支付尾款,还扣下货物要求降价,最后企业不得不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耗时两年才拿回部分款项。 比亚迪这次面对的 1000 辆电动大巴订单,总金额超过 12 亿美元,要是被印度拖延付款或压价,损失会很大。所以在合同里明确了 “远程锁定” 条款,只要尾款没结清,就能通过后台系统限制车辆使用,从技术上杜绝印度 “拿到货就耍赖” 的可能。 印度被远程锁车后,反应也很激烈,先是召见比亚迪印度分公司负责人,要求 “立即解锁车辆”,还威胁说 “要审查比亚迪在印业务资质”。 但比亚迪态度很坚决,强调 “严格按照合同执行,只要剩余 30% 款项到账,24 小时内就能远程解锁”。双方僵持了半个多月。 印度这边因为电动大巴项目延误,每天要承担近百万美元的违约赔偿,加上民众对 “绿色交通” 的期待,最后只能乖乖支付了剩余 30% 款项,比亚迪收到钱后,很快就解锁了所有车辆。 这事儿也让不少人看清,印度想靠 “拖延付款、事后找茬” 的方式宰客,在越来越谨慎的中国企业面前已经走不通了。比亚迪的应对,其实是用清晰的合同条款和技术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算不上 “狠”,更多的是 “不吃亏”。 毕竟在国际合作中,平等互利才是基础,任何想靠耍手段占便宜的 “宰客” 行为,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如今印度在新能源领域还想继续采购国际设备,这次和比亚迪的纠纷,也给他们提了个醒:想合作就得守规矩,耍小聪明最终只会耽误自己的事。 信源:比亚迪官网:《关于印度电动大巴采购项目履约情况的说明》 印度《经济时报》:《电动大巴交付纠纷:比亚迪远程锁车 印度支付尾款后解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