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那帮人,终于来了个能镇得住场子的。 就那个傅崐萁。 以前他们在立法机构里,说难听点,就是一盘散沙,开会跟开茶话会似的。现在不一样了,队形都给你站得整整齐齐。 你别以为这是吹的!傅崐萁往立法院议场里一站,那股子气场跟别人就不一样——不是靠喊口号耍威风,是往那一排立委席中间一坐,腰杆笔挺,眼神扫过去,连最爱偷偷玩手机的年轻立委都赶紧把手机塞回口袋,腰板下意识直了三分。换以前?民进党立委故意找茬拖延议程,国民党这边能吵成一锅粥,有人要硬刚,有人想妥协,还有人趁乱溜出去接电话,最后往往被民进党牵着鼻子走,法案没拦住,还落个“只会内斗”的骂名。现在倒好,傅崐萁会前就开15分钟“短会”,不啰嗦,就定三个字:“盯、顶、跟”——盯紧议程漏洞,顶住民进党歪理,跟住发言节奏,谁负责开场,谁负责补刀,谁负责亮数据,分得明明白白,到了会场里,没人敢乱了分寸! 傅崐萁这本事,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在花莲待了十几年,从县议员做到县长,山里的乡亲认他,商界的大佬服他,连对手都得说一句“傅崐萁办事不耍滑”。有回花莲闹台风,道路断了,他带着人扛着铁锹往泥石流里冲,浑身泥水里泡了两天两夜,比救援队还先到重灾区。这种从基层摸爬滚打出来的人,跟那些只会在办公室念稿子的政客不一样,他懂“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也知道怎么把一群各有心思的人拧成一股绳。就说上次审议“前瞻预算”,民进党想偷偷把花莲的基础建设资金砍半,换以前国民党立委可能只会骂两句,傅崐萁直接拍了桌子,不是乱骂,是把花莲历年预算缺口的数据表甩在桌上,一句一顿说:“花莲每年要扛5次以上台风,路修不好,桥不加固,下次台风死人了,谁来负责?”然后朝身边立委递个眼神,负责民生的立委立刻接上说受灾人数,负责财政的立委算资金缺口,一套组合拳下来,民进党居然被问得哑口无言,最后只能把资金补了回来! 以前国民党立委开会,最愁的是“没人敢拍板”。派系多,你是这派的,我是那派的,谁都不想得罪人,遇到事儿就互相推诿。傅崐萁偏不,他不管你是哪派的,只要是为国民党站台、为民众办事,就全力支持;要是敢在会场里拆台、掉链子,他当场就不给面子。有回一个老立委开会时扯闲话,偏离了议题,傅崐萁直接拿起话筒说:“张委员,咱们今天是跟民进党争教育预算,不是聊你家孙子的升学宴,有话散会说,现在请聚焦议题。”一句话说得那老立委脸红到脖子根,后来开会再也不敢走神。这种“铁面无私”的劲儿,反而让大家服了——知道跟着他干,不用玩虚的,不用猜心思,只要把自己的活儿干好就行。 这里给大家科普三个硬知识点:一是立法院党团召集人的核心职能,不只是组织发言,更要在博弈中定策略、统思想,相当于“战场指挥官”,傅崐萁抓的就是这个核心;二是台湾地方政治经验对中央级立法工作的赋能,基层出身的政客更懂民众诉求,能把“民生痛点”转化为博弈中的“硬筹码”,这是傅崐萁比很多党内大佬强的地方;三是政党在立法院的“队形管理”,关键不在人多,在“动作协同”,会前定分工、会中抓节奏、会后做总结,才能避免“各自为战”。 你觉得傅崐萁能镇住场子,是靠基层练出的硬气,还是国民党实在“饿怕了”想求变?要是换个没基层经验的大佬来,能把这盘散沙捏成团吗?我敢说,国民党以前的散,不是没人,是没个能让人信服、敢拍板、会统筹的领头人。傅崐萁的厉害之处,就是他不玩派系斗争,只抓“做事”这个核心——大家跟着他能办成事,能赢民进党,自然就愿意听他的,队形也就齐了。 国民党要想真的翻身,光靠一个傅崐萁不够,但他至少撕开了一个口子:政党在立法院不是来“喝茶聊天”的,是来为民众争利益、跟对手掰手腕的。要是能把这种“做事导向”传下去,少点内斗,多点协同,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那些还抱着派系思维的大佬,真该学学傅崐萁——民众要的是能办事的人,不是会内斗的“嘴炮”。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