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称普京“向内开火”,反对派抓完了,铁杆支持者们成了新目标
前言
如今一些西方和俄罗斯反对派分析人士称,克里姆林宫的“刀”,正从反对派的脖子上移开,转而砍向了自己阵营里那些“最忠诚”、“最鹰派”的支持者。
也就是说俄国的镇压不再只是针对声音反对的人,而开始反向瞄准曾经的大声支持者。
这是真的吗?俄罗斯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
最近倒下的这几个人,他们的身份非常耐人寻味:谢尔盖·马尔科夫是一位资深政治分析家,他可不是什么反对派,他是普京的“铁粉”,常年在西方媒体上把普京吹捧为“历史伟人”。
罗曼·阿廖欣是一名狂热的军事博主,他天天在社交媒体上为俄军筹款,公开支持对乌克兰使用最极端的手段。
塔季扬娜·蒙季扬是一名在俄国官媒上极度活跃的评论员,她甚至公开呼吁,俄国早就该发动全面入侵。
他们是战争的“啦啦队”和“燃料”。可马尔科夫和阿廖欣,现在被俄政府贴上了“外国代理人”的标签;蒙季扬更惨,直接克格勃被定性为“恐怖分子和极端分子”。
这些标签,在过去是专门用来对付反普京势力的,现在却精准地打在了“自己人”的头上。
这一连串的动作,释放了一个极其冰冷的信号,在今天的俄罗斯,“忠诚”不再是护身符。你是不是“自己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可控的自己人”。
表面上,每个人都有“罪名”,比如马尔科夫被指控与阿塞拜疆关系过密;阿廖欣被曝挪用捐款,在社交媒体上炫耀跑车豪表;蒙季扬也卷入了前线物资的纠纷,但这些都是“表面理由”。
首先是权力派系的生死博弈,俄罗斯内部早已分成两大阵营:一方是克里姆林宫和国防部直接掌控的 “忠诚派”,手握官方宣传渠道,行事规矩;
另一方是靠民族主义情绪崛起的 “军事派”,以民间筹款、前线志愿行动为依托,说话更激进,行动也更自由。
前期为了动员民意,“军事派” 被默许发展,但随着他们影响力扩大,甚至能调动数十亿卢布的民间资源,逐渐脱离管控,成了克里姆林宫的 “心头大患”。
俄政治学家叶卡捷琳娜・舒尔曼一针见血:“政权不怕反对者吵嚷,就怕支持者失控。”
最核心的还是政权控制欲的升级,当传统反对派被打压得几乎失声后,俄罗斯的镇压机器必须找到新目标来维持运转。过去 “反对即敌人” 的逻辑,已经升级成 “不受控即敌人”。
哪怕你是支持者,只要手里有资源、有影响力,且不听招呼,就可能被视为潜在威胁。这种 “预防性清洗”,本质是政权对内部风险的过度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