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赖岳谦教授被开除了,学者失去教职后选择北上避风头,绿营网络暴力从未停止,这背

洞察观史 2025-11-10 10:44:17

台湾赖岳谦教授被开除了,学者失去教职后选择北上避风头,绿营网络暴力从未停止,这背后究竟有什么隐情? 赖岳谦的故事,听起来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剧情片,但它的内核却是一场关于言论、学术与政治力量的现实博弈。 这位法国巴黎大学博士、退役军官,曾在台湾政治大学和实践大学教书,学生评价他的课“敢说真话”。 但2020年后,他接连失去中时电子报社长职务和政治大学教职,并陷入绿营网军的围攻。不过,如果我们只把这件事看作“个人遭遇”,可能就忽略了背后更复杂的结构性问题。 赖岳谦的转折点,发生在2021年4月。 当时他在央视《海峡两岸》节目中直言台军战斗力与大陆存在“代差”,甚至用“纸老虎”形容台军现状。 这段话被传到境外平台后,迅速引发绿营媒体围攻,甚至有人给他寄威胁信,指控他“通陆卖台”。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赖岳谦的言论本身基于公开数据。 例如,台军装备换代缓慢、训练强度不足等问题,在台防务部门报告中也有体现。绿营的激烈反应,与其说是“维护尊严”,不如说是恐惧统派声音戳破某些叙事。 类似的案例还有北一女中教师欧桂芝因批评“去中国化”课纲被查处,或媒体人黄智贤因节目批评当局遭封杀。 这种针对统派人士的系统性打压,暴露了台湾所谓“言论自由”的选择性。 赖岳谦遭遇的网暴并非偶然。根据中国国民党披露的数据,民进党当局2021年仅“宣导经费”就编列了20亿元新台币,其中部分用于豢养网军。 这些被称为“1450”的网军,擅长用“一条龙”模式操作议题:先由侧翼网军生产内容,再通过绿色媒体扩散,最后发动人身攻击。 他们的手法高度模式化:集体出征、使用侮辱性词汇、避免讨论实质议题。例如,有研究发现,绿营网军在脸书上的攻击时间高度集中,用词重复(如“支那贱畜”),且账号缺乏个人生活信息,明显是组织化行为。 这种操作的目的,不仅是打压异见,更是制造“寒蝉效应”,让支持两岸交流的声音被迫沉默。 失去教职后,赖岳谦的选择颇有意思。 他并未隐退,而是转向大陆新媒体平台。早在2020年,他就在大陆社交平台开设账号,内容聚焦两岸关系与国际政治。失去台湾的讲台后,他反而通过短视频和评论节目,积累了超百万粉丝,甚至与中天电视台前主播周玉琴合作节目,两人从同事成为夫妻,成了两岸观众熟悉的“智库CP”。 他的案例反映了一个趋势:台湾统派知识分子正通过新媒体打破岛内信息壁垒。 比如学者苑举正、介文汲等人也通过类似方式扩大影响力。有趣的是,赖岳谦的内容风格偏理性分析,很少煽动对立,这反而吸引了年轻群体。 2025年10月,他在厦门祭祖时说“大桥高铁会连接我们”,暗示的不仅是地理距离的缩短,更是认同的回归。 赖岳谦的遭遇不是孤例。 例如,81岁退役将领高安国因反独促统活动被判刑,台海军退役少校吕礼诗因参观珠海航展感慨“中国强大”而遭网暴。这些案例共同描绘出一个现实:在台湾,支持统一的声音正面临系统性的压制。 但另一方面,大陆平台为这些学者提供了新空间。 就像台湾青年研究员许志宏在浙江大学找到科研平台,或台湾学生因大陆发展机遇而“北漂”求学一样,跨界发展可能成为破局点。这种选择不是“逃避”,而是对更开放空间的追寻。 赖岳谦的故事,本质上是一场关于“话语权”的较量。 有人问:“为什么一句客观分析会引发如此大的反弹?”其实答案很简单:当事实与权力叙事冲突时,打压事实往往比修正叙事更“方便”。 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如何辨别“事实”与“立场”?当你看到对赖岳谦的褒贬评价时,是习惯性站队,还是愿意查证数据与背景?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判断逻辑。 信息来源: 环球网 ——2021-04-14台湾副教授赖岳谦上央视讲“台湾军队就是纸老虎”,果然被绿媒“围攻” 华夏经纬网 ——2022-02-13 “论文门”蔡英文为何之前要冷处理?赖岳谦爆可能原因 网易新闻——2023-9-17才知道大家喜欢的赖岳谦教授,有段时间,面临失业的困境

0 阅读:0
洞察观史

洞察观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