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中国忍痛用4吨黄金买了荷兰的一艘过时挖泥船,可半个世纪过去以后,国外居然反而重金向中国购买这艘船,但商务部只说了一句:对不起,我们只租不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港口航道的疏浚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彼时,天津港作为北方的重要枢纽,泥沙淤积严重,频频影响船只进出,由于国内缺乏高效机械设备,清淤只能依靠人力,日复一日,进展缓慢,面对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这一难题亟待破解,但在那个年代,全球具备大型挖泥船自主制造能力的国家屈指可数,相关核心技术均被严密掌控,中国在疏浚装备领域起步极晚,基础薄弱,无法满足港口建设的迫切需要。 在技术受限、自主研发尚未起步的背景下,国家被迫向海外寻求解决方案,多方磋商之下,从荷兰购回一艘二手耙吸式挖泥船,命名为“津航浚102轮”,这艘船虽然已经老旧,部分部件锈蚀,但对当时中国来说,依旧意义重大,购船所付出的代价极为高昂,折合黄金四吨,西方企业在转让设备的同时,对技术严格设限,关键部件用铁皮封锁,维修配件必须原装进口,日常维护也需依赖外方工程师,中国技术人员即便全程参与作业,也难以接触设备核心,甚至连擦拭机器的抹布都必须进口,等待配件的周期动辄数月,港口建设进度屡屡受阻。 “津航浚102轮”的引进虽解燃眉之急,但更让中国工程师们切身体会到受制于人的无奈,船只的维护、零部件更换、技术升级等方面均需仰仗外方,任何小小的故障都可能导致工程停滞,正是这种高度依赖外部的局面,让技术自立自强的意识日益强烈,面对现实困境,中央果断决策,明确提出必须掌握并自主研发大型疏浚装备,江南造船厂的两百余名技术人员迅速投入攻关,没有现成图纸与资料,工程师们只得采用土法上马,靠手工测量、实物建模、手绘图纸等方式,逐步摸索出适合中国实际的研发路线,他们用肥皂水制作零件模型,趴在甲板上一点一点丈量尺寸,绘制出成千上万张细致图纸,对进口船舶的构造逐步吃透。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1982年,中国首艘自主设计制造的绞吸式挖泥船“劲松号”终于下水,虽然与进口船在技术指标上还有差距,但每一项核心部件皆为本土研制,维修效率大为提升,极大降低了运行成本,自此,中国疏浚装备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技术团队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后续的持续创新奠定了扎实基础,国产挖泥船的问世,不仅彰显了工程师们的智慧和毅力,也标志着中国在关键装备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 步入新世纪,自主研发步伐日益加快,2006年,“天狮号”落成,成为首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自航绞吸式挖泥船,其后,“天鲸号”于2010年建成,作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再上新台阶,2017年,集多项创新技术于一身的“天鲲号”下水,排水量超过一万七千吨,装机功率强大,最大挖掘深度可达三十五米,每小时可完成六千立方米的挖泥量,该系列挖泥船不仅能够高效完成港口疏浚、航道扩建等传统任务,还能胜任岛礁吹填、岩石粉碎等复杂工况,中国自主挖泥船已广泛服务于南海岛礁建设、长江口航道整治、天津港扩建等重大工程,并频频亮相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参与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乌克兰切尔诺莫斯克港等海外疏浚项目,屡次以高效、优质的工程表现赢得国际赞誉。 设备的升级换代不仅带动了船舶制造、材料、自动化等产业链整体跃升,也极大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疏浚市场的竞争力,根据行业统计,目前中国制造的疏浚装备产量和市场份额均位居世界前列,部分型号的技术水平已实现对传统强国的反超,曾经对中国技术封锁的西方企业,如今开始表达合作意愿,甚至多次提出高价求购中国高端挖泥船,面对外方的各种请求,中国始终坚持原则,明令高端挖泥船只租不卖,确保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疏浚装备不仅是港口航运的生产工具,更承载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国际通行规则,海洋权益的划定有赖于对实际岛礁的掌控,高效的挖泥船使中国具备在南海等关键海域开展岛礁扩建、完善基础设施和长期驻守的能力,有效支撑海洋权益维护,正因如此,中国将大型挖泥船及其核心技术视为“国之重器”,列入出口管制名单,坚决防止关键装备流向不当渠道,对外只提供工程服务,不转让核心技术,最大程度保障国家海洋权益和战略安全,南海岛礁建设过程中,大型国产挖泥船的出色表现,既展现了中国工程师的创新能力,也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作出贡献。 信息来源:环球聚焦——中国造岛神器:从四吨黄金买二手货,到世界第一限制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