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一位战士壮烈牺牲,妻子拒绝改嫁,28年后,妻子借了2000元作为路费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1-11 00:02:33

1979年,一位战士壮烈牺牲,妻子拒绝改嫁,28年后,妻子借了2000元作为路费,带着儿子来扫墓,她瘫坐在墓碑前,嚎啕大哭:“我带儿子来看你了,你还有一个遗愿,我完成不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王发坤与李金花从小一起长大,家住相邻,家庭虽贫困,两人却有着深厚的情感,1968年,22岁的王发坤参军入伍,成为村里第一个当兵的人,临走时,他答应16岁的李金花,等三年后回来娶她,李金花牢记这句话,默默等待。   1974年,王发坤探亲,两人终于结婚,婚后借了2000元盖起新瓦房,家里也有了两个孩子,一家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可王发坤的部队任务繁重,夫妻聚少离多,李金花独自照顾家庭,1978年,王发坤本应复员回家,但边境局势紧张,他主动留下,并写信叮嘱李金花,如果自己不幸牺牲,一定要还清家里的债务,并希望她能再嫁,过上安稳的生活。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王发坤在战斗中为掩护新兵撤退,不幸牺牲,年仅33岁,李金花收到消息时,孩子一个5岁,一个3岁,家里的顶梁柱突然倒下,她感到天塌了一样,王发坤的遗物被送回,一封信、一块手表和军装,成了她对丈夫的最后记忆。   从那时起,26岁的李金花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王发坤留下的2000元债务像一块石头压在她心上,她一边耕地,一边养猪养牛,晚上还要纺线,什么活都干,只为攒钱还债,整整11年时间,她一点一滴地还清了所有债务,期间,家里的两个儿子早早懂事,主动承担家务,最小的儿子13岁时辍学帮家里养猪,李金花心疼,但无力改变。   面对村里人的劝说,李金花始终未再嫁,媒人登门,她总是回绝,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一辈子就守着王发坤一个人,她将丈夫的遗物小心收藏,每天傍晚用软布擦拭那块停摆的手表,仿佛这样就能让时间停留在丈夫离开的那一刻。   生活虽然艰难,李金花始终坚持教育孩子,告诉他们不要忘记父亲的牺牲,她经常和孩子们讲述王发坤的故事,教导他们做人要有责任感和担当,两个儿子渐渐长大,成家立业,李金花的生活也逐渐安定下来。   时间过去28年,李金花一直不知道王发坤的具体安葬地,2007年,王发坤的战友带来了消息,他被安葬在云南屏边烈士陵园,得知这一消息后,李金花决定去云南扫墓,为了这次旅程,她再次向亲戚借了2000元路费,带着大儿子坐了两天两夜的车,终于来到丈夫的墓碑前。   在密密麻麻的陵园里,她一眼认出了刻着王发坤名字的墓碑,跪在墓前,她将这些年的辛酸与思念倾诉出来,她告诉丈夫,家里的债务已经还清,两个孩子也已长大成人,可信中让她改嫁的事情,她始终无法完成,她将这份未完成的遗愿深埋心底,只希望丈夫能理解她的选择。   回到家后,李金花的故事被媒体报道,感动了无数人,在当地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她家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搬进了新修的二层小楼,李金花将家里的二楼布置成了王发坤的纪念馆,摆放着丈夫的遗物和照片。   多年后,李金花的孙子也报名参军,成为家族第二代军人,他穿上军装的那一天,李金花目送他离开,眼中满是欣慰。   信息来源:中国军号《烈士身后・守望丨南疆烈士陶荣华的妻子:洣水河畔,山村老屋的守望》      

0 阅读:28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