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远程锁车防赖账,印度千辆电动大巴变“废铁”!

湖锦行 2025-11-11 11:00:23

印度宰客这条道路走不通了,比亚迪整治阿三这招太狠了!年前印度买了1000辆电动大巴,先交了50%订金拿到车壳子,后来又咬牙交了20%钱才发了电池。结果电池装好车后却还是不能用,一问才知道车被远程锁死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印度为推进新能源交通转型,向比亚迪采购1000辆电动大巴,合同金额超20亿元。 在此次合作中,比亚迪采用“分阶段付款解锁”模式:印度支付50%订金后收到车身框架,再付20%款项获得电池组件,结清尾款后车辆核心控制系统才被激活。 当印度技术人员完成组装却无法启动车辆时,才明晰这一流程设计的深意,这并非刻意设限,而是企业出海风险防控的理性布局。 这一模式的背后,是对目标市场营商环境的充分研判。此前不少外资企业在当地遭遇履约难题,部分企业面临政策波动导致的经营风险,资金结算、项目审批等环节的不确定性,让跨境合作充满挑战。 2024-2025财年印度外国直接投资的大幅下滑,也从侧面反映出资本对经营环境稳定性的重视。比亚迪的流程设计,正是基于这些行业经验,将商业契约通过可执行的步骤落地。 远程锁控技术的应用,更体现了技术赋能风险防控的智慧。车辆核心程序与电池编码绑定,需后台解锁才能启动,这一设计将“先付款后使用”的商业常识转化为技术保障。 这种方式并非针对合作方,而是对双方权益的双向守护,既确保供应方及时回款,也倒逼采购方按约履约,避免了过往部分合作中因履约纠纷导致的项目停滞。 此次合作也折射出新能源产业跨境合作的核心逻辑:技术实力是话语权的基础,规则意识是合作的前提。 比亚迪能实现分阶段交付,源于其在电动大巴核心技术上的突破,尤其是针对热带气候研发的电池安全技术,精准匹配印度市场需求。 而流程设计的严谨性,则呼应了《国家风险分析报告》中“企业需充分认识风险、管控风险”的建议,为出海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而印度作为新能源市场的潜力股,对电动大巴的需求迫切,而比亚迪的技术供给能有效助力其减排目标实现,本是双赢的合作契机。 然而跨境合作的前提是公平守信,任何一方的规则缺失,都会导致合作成本攀升。比亚迪的做法并非拒绝合作,而是通过明确流程减少不确定性,让合作在可控框架内推进。 面对复杂的海外市场,既要凭借技术实力赢得机会,更要以规则意识守护成果。 通过合同细化流程、用技术手段保障履约,将风险防控前置,才能让跨境合作走得更稳。对于市场方而言,唯有构建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才能持续吸引优质资源注入。 新能源产业的全球化进程中,双赢的基础从来都是相互尊重与规则共建。 比亚迪的合作实践证明,理性的风险防控不是合作的障碍,而是让合作走得更远的保障,这正是中国企业出海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0 阅读:119
湖锦行

湖锦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