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没想到,德国也没想到,就连不可一世的美国更没想到,中国的端午节竟被韩国捷足先登?如今韩国又宣布将黄豆酱和酱油申遗。 端午节的根儿深着呢,得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说起。那时候楚国出了个叫屈原的大臣,这人骨头硬得很,看不惯朝廷里那些奸臣当道,就老跟楚怀王提意见。 可惜楚怀王耳朵软,听信谗言把屈原给流放了。屈原被赶到汨罗江边,心里憋屈得要命,眼看国家一天天衰败,自己又无能为力,最后在五月初五这天抱块大石头跳江了。 当地老百姓听说后都急疯了,划着小船在江里来回找,还怕鱼虾啃屈原的身子,就把米团、鸡蛋往江里扔。后来这米团越包越精致,就成了现在的粽子。 为了纪念屈原,每年这天家家户户挂艾草、喝雄黄酒、赛龙舟,这些习俗慢慢就成了端午节的标配。其实有些地方也传是纪念伍子胥或者孝女曹娥的,但不管怎么说,核心都是驱邪避灾、祈求平安。 可谁能想到,这么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节日,2005年突然被韩国以"江陵端午祭"的名义抢注了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时国内直接炸了锅,网友们气得直骂娘。 韩国人倒是振振有词,说他们的端午祭跟中国端午节不一样,他们主要是祭拜山神、跳假面舞、荡秋千,还强调这习俗在他们那儿传了一千多年。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要不是中国先有端午节,哪来的什么端午祭?这就好比邻居把你家祖传的菜谱稍微改两味调料,就说是他家独创的,这叫什么事儿? 更绝的是韩国人后续操作。他们成功申遗后非但没收敛,反而变本加厉。2016年,韩国泡菜申遗成功,这本来没啥,可他们非要在国际场合把泡菜说成"kimchi",而把中国东北的泡菜贬低为"paocai",硬生生制造文化割裂。 现在又盯上了黄豆酱和酱油,这两种调料在中国用了几千年,从周朝就有记载,日本和韩国的酱料技术还是从中国传过去的。韩国倒好,反客为主,说他们的"大酱"和"酱油"制作工艺独特,要单独申遗。这逻辑简直比他们的辣白菜还酸爽。 韩国这么折腾,背后其实是文化自卑在作祟。历史上长期受中华文化影响,现在经济上去了,就想证明自己也有独立的文化体系。可这证明方式也太奇葩了,不老老实实挖掘本土特色,净想着在邻家的文化园子里摘果子。 国际社会其实也看透了韩国的小心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虽然批准了江陵端午祭,但明确说明这是"在端午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性习俗",潜台词就是:别想浑水摸鱼。德国《明镜周刊》就曾调侃说:"韩国人申遗的积极性,比他们泡菜的发酵速度还快。"美国《纽约时报》更直接,指出韩国的"文化申遗运动"本质上是一种民族主义情绪的宣泄。 反观我们自己,这些年也终于醒过神来。2009年,中国端午节成功申遗,总算把老祖宗的东西正了名。现在国内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热情也回来了,端午假期里赛龙舟的场面比过年还热闹,各种文创粽子层出不穷,连老外都来凑热闹学包粽子。这说明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靠抢,而是靠实实在在的传承和创新。 韩国现在又折腾黄豆酱酱油,咱们倒也不用太着急。就像网友说的:"他们申遗他们的,咱们吃咱们的。真要论起酱料历史,咱们老祖宗玩酱的时候,他们还在用石头敲核桃呢。"文化这东西,就像陈年老酱,时间越久味道越醇。急功近利地抢注,反而暴露了底气不足。与其跟着别人起哄,不如好好把自家的文化宝贝擦亮了,让全世界都尝尝这地道的"中国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