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一战四伤!印度梦碎、日本掏空、欧盟跪了、加拿大背刺警告 一场声势浩大的“美国优先”,最终却让美国的朋友们先倒了。特朗普这几年,全球多边贸易格局被搅得天翻地覆,但最先感到寒意的,偏偏不是“对手”,而是那些曾经围在美方周围热脸贴冷屁股的传统盟友。 印度、日本、欧盟、加拿大,一个个不是被抽了筋,就是被割了肉。看似热闹的关税战,打到最后,竟像一场“自家兄弟互掐”的荒诞剧。不少人疑惑,中国反而没怎么“受伤”,到底是怎么回事? 莫迪曾经信誓旦旦,要让印度成为“世界工厂”的新星,把“印度制造”打造成全球品牌。不少外资也确实开始试水,想着能不能复制一下“中国经验”。但好景没几天,特朗普上来就给了一棍子。钢铝关税直接砍下去,印度出口立马“冷场”。 服装、珠宝、海鲜这些对美出口为主的行业首当其冲,订单断了、工人失业,几万技术工人被迫返乡。一些印度媒体把这种情况称作“投资坟场”,其实不夸张——本来就靠几个关键行业撑着,一旦被砍,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 印度自己的产业体系又不完整,想学中国那套“从做中学”的路子,却少了基础设施和制度保障。六十年代搞工业化失败的教训还没忘,新一轮的“工业梦”又被现实打了回去。 相比之下,加拿大的遭遇更像是“自家人被捅刀”。长期被视为“亲密盟友”的加拿大,在特朗普眼里不过是“顺差制造机”。 日本走的是“花钱保命”的路子。当时承诺对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还被迫采购一堆“用不着”的美国产品,大豆、LNG就算了,连F150皮卡都硬着头皮买进来。 欧盟的反应最初很强硬,结果还是低头了。面对特朗普那套“谈判不成就加税”的风格,欧盟最后答应三年采购6000亿美元美国产品,还要在美投资6000亿。 德国汽车产业成了最大的牺牲品,利润大幅缩水,大众、宝马的高管一个比一个愁。企业外迁、产业空心化的趋势在欧洲变得越来越明显。 在“美国优先”这张桌子上,谁坐得近,谁被薅得狠。加拿大求和,日本送钱,欧盟妥协,结局都一样,伤得不轻。靠着友情和承诺想换和平,结果换来的是“割肉止血”。 反倒是中国,在这场关税战里稳稳站住了脚。一方面有硬本事,稀土是手里的王牌,谁都不敢轻易碰;另一方面产业链完整,从原料到生产到出口一条龙,外部影响打不到核心。更关键的是,庞大的内需市场起了缓冲作用,企业不靠出口也能活得滋润。 很多当时撤出中国的外资,兜了一圈,还是又回来了。越南、印度没能接住盘子,反倒让中国的制造体系更显稳定。靠的不是一时的政策,而是几十年打下来的产业基础和市场韧性。这种“抗打击能力”,才是真正的底气。 一个国家如果把命运交给别人,结果往往是被别人拿捏。印度的失败,是战略依赖的后果;加拿大的尴尬,是对盟友的信任被反复利用;日本和欧盟虽然硬撑了一段,但终究没能抵挡住压力,选择了妥协。 靠自己,才是真正的安全。不是嘴上说要自主自强,而是把关键技术、产业链、市场控制权牢牢抓在手里。面对不稳定的国际局势,只有自己的经济基础扎实,才能从容应对。 这场贸易战到现在已经过去几年,很多国家还没从中缓过神来。日本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欧盟的“战略自主”口号喊得响,行动却难跟上;印度又回到了“吸引外资”的老路上,只是这次没人再轻易掏钱包。加拿大则逐渐靠近欧洲,试图寻找新靠山,但现实是,谁也不想再被当“提款机”。 中国则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这场风暴。没有高调回应,也没有被动挨打,而是通过内循环、科技攻关、扩大开放等方式,稳住了基本盘。 参考信息: 中国经济网:印度拟反制美钢铝关税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