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荷兰突然服软了?中方一个行动很关键! 11 月 7 日,荷兰经济大臣米歇尔・卡雷曼斯发布了一则声明,内容直指中荷之间围绕安世半导体的争端。这条看似简短的消息,其实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荷兰准备 “暂停” 对这家中资控股半导体企业的接管行动。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荷兰突然松口?答案藏在一个具体而关键的动作里:中方对部分稀土和关键材料出口实施了精准豁免。 早从2023年开始,它就跟着美国的节奏,给ASML的高端光刻机出口设限,那些能造5纳米以下芯片的设备,每笔订单都得单独申请许可证,摆明了要卡中国半导体的脖子。 到了2024年9月,荷兰更是变本加厉,直接扩大了管制范围,把更多型号的DUV光刻设备也纳入审批,硬是跟美国的对华限制规则保持一致。 更过分的是安世半导体这事儿。这家中资控股的企业,是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的核心玩家,总部就在荷兰。 美国2025年9月推出“50%穿透规则”,切断安世从美国获取技术设备的渠道,荷兰第二天就跟着动手,居然启用了1952年冷战时期的《物资供应法》——这部几乎尘封的法律,本来是用来保障紧急状态下物资供应的,荷兰却拿来冻结安世的全球运营,有效期长达一年。 紧接着,荷兰企业法庭又裁决暂停安世中国籍CEO的职务,把中资持有的股份交给第三方管理,还派了非中国籍人士当执行董事,手握决定性投票权,这明摆着就是要强行干预中资企业的正常经营。当时荷兰的态度别提多强硬,完全一副跟着美国“以芯制华”、绝不退让的架势。 可荷兰这波硬操作,直接让整个欧洲产业界遭了殃。安世半导体的芯片有多重要?全球每三辆汽车里,就有一辆用着它的功率半导体,大陆、德尔福这些欧洲汽车零部件巨头,全靠它供货,再给宝马、大众这些车企做配套。 荷兰一冻结安世运营,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直接乱了套,安世荷兰公司还停供了中国工厂的晶圆,导致中方没法正常生产,欧洲车企的芯片缺口一下子就暴露出来。 大众汽车2024年的税后利润直接暴跌30.6%,在华销量也下滑了10%,甚至发出了“停产风险迫在眉睫”的预警,其他车企也都慌了神,纷纷找荷兰政府施压。 不止汽车业,整个欧洲的半导体和高端制造业都被波及。欧洲46.3%的稀土进口都来自中国,而稀土是半导体制造、新能源汽车、风电设备的“工业维生素”,尤其是芯片生产需要的镝、铽等重稀土,欧洲对中国的依赖度高达95%以上。 更关键的是,全球90%的稀土分离技术都被中国掌控,中国能把稀土纯度提炼到99.9999%,而欧洲企业最多只能做到99.9%,根本满足不了高端制造的需求,而且他们的分离成本是中国的4倍以上,根本没竞争力。 荷兰搞对华限制后,欧洲企业紧急向中方提交了近2000份稀土进口申请,可获批的刚过半,德国机械制造业光这一项就损失了超40亿欧元营收,产业界的怨声载道,让荷兰政府骑虎难下。 这时候中国的反制就显得精准又有力。中方没有搞一刀切的全面断供,而是先发布出口管制公告,禁止安世相关的特定成品部件和子组件出口,直接戳中荷兰的要害。 紧接着,中方又明确表示,会综合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还为合规企业开通了快速审批通道,办理周期压缩到5个工作日,合规订单的通过率高达97%。 这一手“精准豁免”简直说到了欧洲企业的心坎里。中方的态度很明确:谁愿意跟我们好好合作,不跟着美国搞无端打压,我们就保障谁的供应链稳定;可要是谁铁了心要干涉中企经营、搞技术封锁,那也别想轻松拿到关键材料。 欧洲企业本来就急着要稀土续命,中方的豁免政策一出来,他们更是拼命给荷兰政府施压,逼着荷兰赶紧解决安世争端。 荷兰心里也清楚,自己根本耗不起。它的支柱企业ASML对华营收占比高达39%,2024年光靠向中国出口深紫外线光刻机就赚了109亿欧元,要是真把中国惹急了,不光稀土供应受影响,ASML的市场也得丢。 而且欧洲的“关键原材料自主计划”喊了好几年,砸了225亿欧元,可到现在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也就从51%降到46.3%,本土矿山开采周期要15年,环保审批还复杂,短期内根本没法替代中国的供应。 说白了,荷兰之前的硬气,全是靠着美国的撑腰和对自身产业链地位的盲目自信。可真等中国拿出反制手段,它才发现自己根本承受不起后果——一边是美国的施压,一边是国内和欧洲产业界的强烈反对,再加上中国手里握着稀土和关键材料的主动权,荷兰再不松口,受损的只能是自己。 11月7日荷兰经济大臣宣布暂停接管安世半导体,其实就是认怂了。这不是中方咄咄逼人,而是我们用合理合法的方式维护自身权益,也是荷兰认清现实后的明智选择。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绑定的今天,谁也离不开谁,荷兰跟着美国搞对抗,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中方的精准豁免,既展现了我们的格局,也亮明了底线:合作才能共赢,对抗没有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