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军统老特务,靠着极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在大陆潜伏了36年,他的被捕在当年是一

笑蓝说 2025-11-12 14:42:39

这个军统老特务,靠着极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在大陆潜伏了36年,他的被捕在当年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标志着国民党军统在大陆最后一个固定情报站的覆灭,台湾情报机关此后不得不放弃在大陆的成体系渗透。   1983 年北京宣武区胡同里,公安人员从李家琪床底搜出密写药水,他突然不结巴了:“你们还是找来了”。 这个街坊眼里的 “老好人”,藏着 36 年军统特务的秘密,是大陆最后一个军统情报站站长。   1941 年的北京,14 岁的李家琪还是高中生,被同学拉进 “华北铁血锄奸团”。   起初只是帮着贴传单,后来军统的人见他机灵,让他背着书包传递加密纸条。   他每天穿梭在胡同里,把纸条藏在课本夹层,没人怀疑这个不起眼的学生娃。   两年里他摸清了北平城的交通线,成了军统信任的小交通员,也学会了察言观色。   1945 年抗战胜利后,军统改组为保密局,20 岁的李家琪靠着之前的功劳被提拔。   他跟着老特务学侦查、搞破坏,1947 年就坐到了保密局沂蒙特别组上校副组长的位置。   那年他穿着军装在鲁中南活动,策划烧解放区的粮站,却没想到被解放军抓获。   审讯时他装傻充愣,只说自己是 “普通士兵”,没暴露真实身份和职务。   1953 年济南市人民法院判他 15 年有期徒刑,送青海监狱服刑;1958 年又因涉嫌新罪改判无期。   在监狱里的 20 多年,他没放弃特务念头,反而故意装老实、学结巴,麻痹看守。   同监犯回忆,他干活从不偷懒,跟谁都客客气气,没人看出他心里的盘算。   他还偷偷观察其他战犯的改造方式,琢磨着将来出狱后该怎么伪装自己。   1979 年全国开始对外开放,李家琪觉得时机到了,开始给香港特务组织写密信。   他用米汤在信纸背面写情报,夹在普通家信里寄出,前后一共发了 120 多封。   他算准 80 年代初书信频繁,监管多查违禁品,不会注意退休工人的信件。   直到公安人员从他家搜出机密文件,人群才炸开锅,纷纷说起对他的 “印象”。   胡同里的张大妈攥着菜篮子,念叨着:“前儿个我家孙子发烧,还是他帮忙送的医院。”   “他说自己没孩子,见着娃就亲,” 张大妈抹着眼角,“怎么会是特务呢?”   在国家某部委上班的仇云妹,此刻正坐在办公室里浑身发抖,想起三天前的事。   那天她加班到深夜,老李煮了鸡蛋面等她,还说 “你复印的文件朋友很满意,再帮一次”。   她当时就觉得不对劲 —— 朋友搞研究,怎么需要 “内部会议纪要”?可看着老李和善的脸,又没好意思问。   直到早上听同事说 “宣武区抓了个军统特务,叫李家琪”,她才慌了神,赶紧向单位坦白。   负责此案的公安老张,此刻正翻着李家琪的密信底稿,上面满是用米汤写的暗号。   “我们盯了他快两年了,” 老张对同事说,“从 1981 年第一封异常书信开始,就注意到这个‘退休工人’。”   最初他们顺着香港邮戳排查,发现信件内容全是 “家常话”,可信纸边缘总有淡淡的米汤痕迹。   后来技术科用特殊试剂检测,才看出背面藏着 “部委人员名单”“工程进度” 等机密。   1982 年的一个周末,李家琪带着仇云妹去逛庙会,给她买了个兔子灯。   逛到 “部委家属区” 附近时,他故意问:“你们单位是不是在这附近?平时上班严不严?”   仇云妹没多想,随口说 “进大门要刷卡,办公室文件得锁抽屉”,这些话都被老李记在了心里。   回家后,他就开始琢磨 “怎么让仇云妹心甘情愿地打开抽屉”,最后想到用 “小恩小惠” 慢慢拉拢。   抓捕那天,李家琪看到公安人员,第一反应是把藏在床底的小本子塞进灶膛。   可没等烧完,就被公安抢了出来,上面还残留着 “仇云妹可继续利用” 的字样。   面对证据,他终于不再装结巴,说:“我从 14 岁就入了军统,这辈子都毁在这上面了。”   他没提自己如何欺骗街坊、利用仇云妹,只说 “求政府给条活路”。   1984 年,李家琪因间谍罪被判终身监禁,关押在河北某监狱。   狱警说他 “话很少,总是坐在角落里发呆,偶尔会写‘悔’字,却从不说后悔什么”。   2001 年,74 岁的李家琪在监狱里病逝,死前只留下一句话:“别相信看起来‘完美’的人。”   如今,胡同里的老人们偶尔还会说起李家琪,只是语气里少了当初的震惊,多了些感慨。   公安部门把李家琪的案件整理成资料,用作国家安全宣传,提醒大家 “特务可能就在身边”。   这个潜伏了 36 年的军统特务,最终成了 “隐蔽战线” 上的一个警示符号 。   李家琪的故事警示后人:任何试图危害国家的人,无论潜伏多久、伪装多深,终会被揪出。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史海:26年前一起轰动北京的潜伏特务案)

0 阅读:0
笑蓝说

笑蓝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