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发现了没,菲律宾这次灾害,全世界全都保持统一的沉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伸出人道主义救援活动,就连美日欧盟都按下了暂停键。 11月初的菲律宾就像被大自然攥在手里反复摇晃,台风“海鸥”刚带着暴雨淹了115处街区,卷走百余人生命,更强的“凤凰”又带着230公里/小时的狂风扑来,3米高的风暴潮直接漫进教堂,把避难民众困在齐腰深的水里。 短短十几天内,就造成至少250人死亡、112人失踪,超过235万民众受灾,106万人被迫流离失所,59个省份被灾害席卷,4143所房屋损毁,299条道路受损,农田被泥沙覆盖失去耕种价值,整个国家的基础设施近乎崩溃,灾后重建仅初步预算就高达20亿美元。 民防部门的救援人员踩着齐胸积水搜救,却面临发电机短缺、冲锋舟燃油耗尽的困境,医院里受伤灾民排成长队,而药品早在第一场台风过境时就已断供。 马科斯在电视讲话里声音都在发颤,一遍遍强调“需要国际社会的紧急支持”,可话筒放下后,等来的却是一片寂静。 就先让菲律宾心寒的,便是喊了多年的“铁杆盟友”美国,就在台风登陆前一周,美国还高调跟菲律宾签了55.8亿美元的F-16战机买卖合同,可灾后当菲律宾求援时,美国大使只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哀悼,说“心与灾民同在”,却没提半句实际援助。 菲总统府还试图将军事协议包装成救灾利器,宣称美军在菲军事据点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当被问及具体作用和地点时,却支支吾吾说不出所以然,这种把战略军事合作硬往人道主义救援上捆绑的做法,本质上就是为了平息国内对该协议的反对声音。 要知道,美国2024年给乌克兰的财政援助高达83亿美元,给菲律宾的这点援助连前者的千分之一都不到,足以看出在美军眼中,菲律宾不过是亚太战略的棋子,有用时拉拢利用,真到需要雪中送炭的时候就弃之不顾。 日本与菲律宾近期忙着升级防务关系,签署《互惠准入协定》、《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构建所谓“准盟友”关系,频繁开展联合军事训练,把菲律宾打造成介入南海问题的重要抓手,可在灾害面前却完全没了之前的热络。 作为2024年给乌克兰提供43亿美元融资的国家,日本在菲律宾遭遇百年难遇的灾害时,既没有提供实质性的资金援助,也没有派出专业的救援队伍,那些在军事合作中承诺的物资支援,在真正的人道主义危机面前变成了空头支票。 但该说不说,国际社会的沉默并非偶然,菲律宾自身的历史教训也让不少国家望而却步。 2013年超强台风“海燕”袭击菲律宾时,造成4460人死亡、1180万灾民受灾,可救援过程中却暴露出严重的腐败问题,有官员在分配救援物资时公然询问灾民是否投票给当地高官,大量救援物资堆积在机场却无人协调派发,导致灾民无法及时获得救助,甚至出现救援物资被挪用的情况。 这种将救灾政治化的行为,让国际社会对援助资金的去向充满担忧,毕竟没有哪个国家愿意让自己的善意变成官员谋取私利的工具。 加上此次灾害中暴露的地方应急物资储备不足、救援协调混乱等问题,进一步降低了国际社会的援助意愿,谁也不想把钱花在一个管理混乱、腐败丛生的环境里。 更重要的是,当前国际社会的援助资源早已被其他热点问题分流,俄乌冲突持续消耗着美日欧盟的大量财力物力,2024年全球对乌援助总额高达417亿美元,说白了,各大国显然更愿意把援助用在能带来战略回报的地方,而不是菲律宾这样“只添麻烦”的国家,这种功利主义的救援逻辑,让所谓的人道主义精神变得一文不值。 马科斯政府或许以为靠着抱紧美日欧盟的大腿就能获得庇护,可事实证明,这些所谓的“盟友”只在涉及自身利益时才会现身,一旦菲律宾失去利用价值或者需要真正付出时,就会被毫不犹豫地抛弃。 100万美元的援助、口惠而实不至的承诺,与其说是国际社会的回应,不如说是对这场人道主义灾难的冷漠注解。毕竟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菲律宾的灾民福祉从来都不是优先考虑的选项。 那些平时挂在嘴边的“人道主义”、“国际责任”,在没有利益捆绑的情况下,终究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