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转向灯,这功能还挺不错。昨天开高山7,快到家时车速慢,我单手开车。遇到左转,

郭淮谈汽车 2025-11-16 12:33:58

智能转向灯,这功能还挺不错。昨天开高山7,快到家时车速慢,我单手开车。遇到左转,要抬起本已放下的左手再去打灯。就在那一刻,高山7的左转向灯自动亮了。如此就解放了我的左手,那一刻感到异常轻松 —— 智能转向灯功能,真的好啊!但有趣的是,我突然想起三个月前讨论极越取消转向标杆那件事时,我曾批判过“智能转向灯”【图2】。如今却又在心中夸它,岂不是自相矛盾?于是我开始想,这两者的本质区别到底在哪。我想到智己的“视野补盲”功能【图3】——打灯时屏幕会显示侧后方影像,补足外后视镜的盲区。它好用在两点:一是算法能优化雨夜画面,看得更清楚;二是画面离得近,不用转头就能看到。平时转头也不算累,但一旦习惯了“目不转睛”,那种轻松感就让人上瘾。从逻辑上看,“视野补盲”很像“电子外后视镜”,但我对前者评价更高。区别在于——“视野补盲”是补充,不是取代。它在保留实体镜的前提下,提供了额外选择;而“电子外后视镜”则是直接替代掉了传统习惯。为什么也有这种差异呢? 因为“视野补盲”还有实体外后视镜兜底,它是给了我一种额外方式、而不是替代原有的习惯。高山7的智能转向灯同理。它给了我一种新的方式,但没取消转向杆。左转、右转它会自动亮,而在变道超车等场景,仍然由驾驶者自己控制;就算偶尔失误,我也可以下意识用实体拨杆补上,非常轻松。 回忆起极越的智能转向灯,其实左转和右转时也好用,只是在“变道超车”时经常让人手忙脚乱。再说到智己那块屏幕布局——我其实并不喜欢那种非常规的设计。但偏偏“左侧视野补盲”又依赖这种布局。我这是不是又自相矛盾?我想,其实不。智己的屏幕布局选择,有历史因素在里面,这不是智能座舱部门能决定的事情。他们能做的,就是在布局已定的前提下,去尽可能地适应难点、发挥优点。他们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视野补盲”,这就是他们的应对之策:手里有步枪,就拿步枪去打仗。效果不止补足缺点,甚至打出了卖点。有步枪的时候就拿步枪打,那么有火炮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把火力给到最足? 屏幕布局换代这件事情,我从智己L7的时代就开始期待,但也知道好多年后才能换。今年终于能换了,我默认是换成了中控大屏或副驾双联屏的布局,非常期待,结果整成了图4的这样子:- 仪表虽大,但会被圆形方向盘遮挡;- 中控屏为了和仪表双联,导致尺寸较小;- 副驾屏的尊贵感倒是给足了,面积大、视距远、视角爽,肯定看得很爽。这样的布局不是不好,只是独特的设计意味着额外的工作量。屏幕不是装上就完事,还要适配UI、重做交互、配合营销内容。若能打出差异化固然精彩,但在资源紧张、竞争激烈的当下,这样的冒险也要有足够的底气。

0 阅读:0
郭淮谈汽车

郭淮谈汽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