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在新加坡当了20年总理,如今以国务资政身份去伦敦开会,直接放话:中国老了,印度经济未来可能超车,这话不是随便说的,背后是新加坡和印度越走越近的现实。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李显龙在伦敦提到中国人口老龄化、印度人口年轻,立刻引发不少讨论,很多人觉得这只是人口学层面的观察,但其实,这背后藏着不少国际“套路”,人口数据往往被当作外交场上的武器,谁年轻谁有未来,谁老了谁就要被唱衰,这种说法听起来很直接,其实内涵丰富,新加坡在这个问题上拿捏得很到位,既能引发国际注意,也能给合作伙伴打气。 小国新加坡在中印之间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它地处东南亚,地盘小,资源少,却能混得风生水起,靠的就是灵活、精明的平衡策略,新加坡对中国和印度都不敢轻易得罪,也不可能和大国硬碰硬,它选择的是合作和分散风险,谁有潜力、谁能带来新机会,它就倾向谁,尤其是在全球格局变化、供应链重组的当下,新加坡不可能把所有希望都押在一家身上。 新加坡跟印度的关系这些年越来越紧密,不止是嘴上说说,签了不少合作协议,金融、科技、基建、数字服务样样都沾,新加坡本身是东南亚的金融枢纽,又有港口优势,和印度这样的大市场合作,能让自己的发展空间更大,说到底,新加坡的算盘很简单:和中国继续做生意的同时,拉紧印度的手,免得未来只剩一条路可以走。 印度看起来非常有希望,人口多、年轻人多,按道理说经济潜力很大,国际机构也频频看好,很多外企开始在印度设厂,苹果、特斯拉都曾表态要加大投入,印度的GDP增速近年来也确实很亮眼,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亮点之一,表面上看,印度确实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经济奇迹。 但是,光有年轻人还不够,印度的基础设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港口效率、道路交通、物流运输都跟不上人口和经济扩张的速度,很多外资企业想进去,结果发现政策经常变来变去,今天松明天紧,难以安心布局,更让人头疼的是,印度虽然每年新增劳动力很多,可就业机会却没跟上,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这样一来,人口红利就变成了“人口负担”,印度要想真正实现质的飞跃,必须把这些短板补上。 中国这边,老龄化确实是现实,但中国早就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养老产业、健康服务、智慧养老都在快速发展,老龄化带来的压力被转化成了新商机,中国在制造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方面也没停步,高端制造、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依然有强劲增长,中国市场巨大,产业链完整,吸引力还在,国际资本依然看好。 新加坡这样的小国,深知不能在大国之间只选一边,它跟中国有着深厚的经贸联系,但也早早盯上了印度的市场潜力,金融、科技、基础设施、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都在逐年推进,新加坡的真正逻辑是,谁都不能丢,谁都要留条后路,这样一来,无论未来国际局势怎么变化,它都能保持主动。 李显龙提到中国老龄化、印度有潜力,实际上是一种多重信号,对印度来说,这是鼓励和肯定,帮助印度吸引更多关注和资本,对中国来说,这是一种提醒,让中国继续保持创新和升级的动力,对国际社会来说,则是一种“区域调解者”的姿态,新加坡希望自己在中印之间扮演桥梁和调和者的角色。 区域合作的格局正在变化,中国和东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新加坡也从中获益良多,但新加坡很清楚,不能只依赖一个市场,尤其是在全球贸易摩擦和供应链调整的背景下,印度的市场和人口潜力是新加坡的“备选方案”,一旦国际局势有变,新加坡就能快速调整战略。 中国并没有因为老龄化而停下脚步,反而把压力变成了动力,高技术产业持续壮大,市场消费升级,创新能力增强,推动着经济保持韧性,中国与新加坡的合作也还在持续深化,贸易、投资、科技、绿色能源等领域都有大量项目落地,新加坡虽然在外交上保持平衡,但它心里很清楚,和中国的合作依然是自己不可或缺的底牌。 印度的机会确实来了,但挑战也不少,要让人口红利转化为经济红利,必须加快基建步伐、优化营商环境、提高产业水平,否则,年轻人多也只是数据上的优势,难以带来真正的经济突破。 新加坡的策略其实很值得其他小国借鉴,面对大国竞争,小国不能押宝单一市场,也不能被动等待变化,灵活应变、提前布局、不断寻找新增长点,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始终保持安全和活力,李显龙的“人口论”表面简单,背后却是新加坡几十年外交智慧的结晶。 信息来源:京报网《看不起印度,是危险的误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