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出惊人?清华教授柳冠中厉声质问,振聋发聩!他说:“无人飞机、无人驾驶、无人商店、无人酒店、无人银行,人去哪了?科技不要人了,我们还要科技干嘛? 这位老教授一辈子研究工业设计,是行业里的泰山北斗,他就是看到现在到处都是“无人”科技,才忍不住发出这么戳心的质问。 说真的,柳教授这话问得太实在了,戳到了好多普通人的痛处,你瞅瞅现在的街面,以前超市收银台一排人,现在全是自助扫码的机器,连个唠嗑的人都没有;银行网点越关越少,剩下的也大多是自助柜员机,想找个人问问怎么转账都难;就连住酒店,前台都换成了刷脸机器,有问题喊半天都没人应。 这些“无人”玩意儿看着是方便,可背后多少人丢了饭碗啊?我家楼下小卖部的张婶,干了十年收银员,去年对面开了无人超市,老板直接跟她说“机器比人省钱”,她就失业了,快五十的人了,只能去菜市场摆个小摊,说就这活儿机器抢不走。 更让人揪心的是那些司机师傅,网上说全国有3000万职业司机,现在无人驾驶车越来越多,北京街头“萝卜快跑”都成常见景了。 我认识个开出租的王师傅,48岁,每天起早贪黑给儿子挣学费,他刷到无人驾驶普及的新闻,夜里都睡不着,说自己除了开车啥也不会,真到那一天全家都得喝西北风。 柳教授担心的就是这个,科技进步不能踩着普通人的饭碗往前走啊,那些养家糊口的人,凭啥就得成技术升级的牺牲品? 有人说柳教授这话有逻辑问题,说“无人”只是没了服务人员,消费者还在,可这话根本没说到点子上!服务人员不是人吗?他们要吃饭要养家啊! 再说了,就算是消费者,体验真的变好了吗?上次我住酒店,前台是自助机,空调坏了找不着人修,想问问附近有啥好吃的,机器就只会念推荐列表,那感觉真不如有个真人前台贴心。 银行里的自助机看着方便,可好多老人捣鼓半天都不会用,有个大爷在机器前急得直拍桌子,说就想找个人问问,咋就这么难?机器是省事了,可人与人之间那点热乎气儿全没了。 说白了,现在的“无人化”根本不是为了让生活更好,就是资本想省钱,企业装个自助机,裁一半人,人力成本降40%,他们才不管投诉率涨了多少,不管被裁的人日子咋过。 更可气的是,这些技术净捡软柿子捏!工地上扛钢筋的、矿井里挖煤的,那些苦活累活没人想着用机器替代;反而超市收银员、酒店前台这些安稳活儿,一个个被机器占了。 有个做消防设备的朋友说,他们研发的火场机器人能扛1000℃高温,找投资却没人理,投资人就问啥时候能盈利,转头把钱投给了监控外卖员的系统,就为了算清楚能不能再快30秒。 这叫什么事儿啊?科技该用在刀刃上,不是用来跟普通人抢饭碗的! 再说了,这些“无人”科技也没吹得那么神,上个月有个程序员用AI写代码,结果把公司服务器数据全搞丢了,人家还说“模型偶尔会瞎编”。 北京下雨那回,一辆无人驾驶车在路口卡了半小时,就因为积水没过轮胎,系统不知道往哪儿开,最后还是交警手动弄走的。 打个AI客服更气人,按七八层菜单,喊十遍“转人工”,那边还在机械重复“请提供订单号”,急得人想摔手机。 更别提这些东西多费电了,训练个大模型的电量,相当于五辆汽车从出厂开到报废,一边喊环保,一边为了省几个人力浪费资源,这账算得过来吗? 柳教授不是反对科技进步,他是恨科技走偏了方向,科技本来是为人服务的,不是把人赶走的。 你看医院里,AI帮忙看CT片,几秒钟标出可疑点,医生就有更多时间跟病人聊病情,这才是对的!机器当助手,人做主角。 德国就做得好,搞无人车间的时候,从企业利润里抽钱给被替代的工人发津贴,还管三年技能培训,以前拧螺丝的工人现在学操作机器人,工资比以前还高。 咱们为啥不能学?无人驾驶公司挣钱了,抽点钱给司机师傅搞培训,教他们修无人机、操作调度系统,不就有新出路了? 那些危险的岗位才该使劲搞无人化。 山西有家煤矿用机器人下井,塌方、瓦斯这些危险区域人不用去了,矿难死亡人数降了90%,这才是科技该干的事! 可现在倒好,科技公司忙着算外卖员的配送时间,超市AI盯着顾客怕偷东西,小区菜摊装人脸识别统计谁买得多。 这时候再想柳教授的话,真觉得振聋发聩:科技里要是没人,那还搞科技干啥? 真的,别再跟普通人抢饭碗了。 让机器去火场、去矿井、去那些人不想去不能去的地方,把超市里的笑容还给收银员,把酒店里的问候留给服务员,把方向盘的温度留给司机师傅。 科技得成全人,不是替代人,这才是它该有的样子,柳教授这声质问,就是要叫醒那些一门心思逐利的人,别丢了科技的根——科技是为人活的,没人了,再先进的科技也没用! 参考资料:台海网《语出惊人?清华教授柳冠中厉声质问,振聋发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