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欧洲最后悔的就是德国了吧! 不是因为中国,也不是因为美国 而是因为匈牙利。 德国眼下的困境,得从它的支柱产业 —— 汽车业说起。作为欧洲工业的 “心脏”,德国汽车产业如今正滑向崩溃的边缘。 2024 年上半年,仅年收入超 1000 万欧元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就有 20 家申请破产,同比增幅超过 50%,就连为宝马、奔驰供应座椅的知名企业雷卡罗没能挺过去,正式宣告破产; 生产奔驰车标的格哈迪塑料技术公司也同期倒下,成为供应链危机的鲜活注脚。 进入 2025 年,情况进一步恶化,德国工商大会的调查显示,44% 的汽车制造企业对前景持悲观预期。 企业难以为继,裁员就成了无奈之举:博世计划削减 5500 个工作岗位,采埃孚的裁员规模超过 1 万人,仅 2024 年上半年,整个零部件行业的裁员人数就达到 2.9 万人,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期。 大众集团更是放出消息,2030 年前要在德国本土裁掉 3.5 万个岗位,行业寒冬可见一斑。 比传统产业萎缩更棘手的是电动化转型的梗阻。 2025 年元旦起,欧盟新的碳排放法规正式落地,要求新车平均排放量不得超过每公里 93.6 克,一旦不达标,最高将面临 160 亿欧元的罚款 —— 这意味着车企必须保证五分之一的销量来自电动车才能过关。 可德国的电动化进程明显跟不上节奏:奔驰将电动车占比 50% 的目标从 2025 年推迟到了 2030 年,保时捷干脆放弃了 2030 年电动车占比 80% 的计划,大众甚至在考虑关闭比利时的电动车工厂。 并非企业不愿转型,而是现实条件根本不允许:德国的电力成本高得离谱,充电设施覆盖密度严重不足,消费者也对电动车持观望态度。 整个欧盟的电动车销量占比仅 13%,比预期低了 10 个百分点,作为汽车大国的德国,情况只会更糟糕。 更要命的是,电池这一核心部件成了 “卡脖子” 难题,曾被寄予厚望的 “欧洲电池冠军” 瑞典北方伏特公司申请破产,本土企业的电动化项目不是进度滞后就是资金短缺,传统零部件企业接连倒下、新能源产业链又建不起来,德国汽车业俨然被架在了 “火上烤”。 就在德国深陷转型泥潭时,匈牙利却主动伸出了橄榄枝。欧尔班太清楚欧盟的短板所在:嘴上喊着碳中和目标,手里却拿不出成熟的电池产业链,而中国企业恰好拥有技术和资金双重优势。 于是,匈牙利果断打破了欧盟所谓的 “统一战线”:为宁德时代的工厂优先审批了布达佩斯郊外的优质地块,不仅手续办理一路绿灯,还给出了十年内大幅减免企业所得税的优惠; 比亚迪建厂时遇到供应链难题,政府直接牵头协调周边国家的物流通道,帮企业打通堵点。 面对欧盟的质疑和压力,欧尔班根本不为所动 —— 毕竟欧盟需要匈牙利的地缘战略位置,真要实施制裁,还得好好掂量后果。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反倒把欧盟的压力变成了谈判的筹码。 匈牙利的这些举措,精准命中了德国产业的要害。德国车企最缺的就是电池,本土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以前还能依赖从亚洲进口,如今匈牙利直接把电池厂建到了欧盟 “家门口”。 宁德时代的工厂投产后,年产能足以满足上百万辆电动车的需求,奔驰、宝马要拿货,从匈牙利运输比从中国坐船节省一个多月,成本也低了不少。 更关键的是,匈牙利抢走了新能源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 德国原本打算靠博世、大陆集团等本土企业搭建电池供应体系,可这些企业的项目屡屡受挫,等它们的工厂建成投产,匈牙利早就稳稳占据了市场份额。 更让德国被动的是,匈牙利攥紧了成本优势的关键筹码。德国因为能源价格飙升,连传统零部件都快造不起了,匈牙利却凭借稳定的能源供应和优惠政策,把电池生产成本控制在德国本土水平的七成上下。 根据 OECD 预测,2025 年匈牙利 GDP 能增长 0.9%,这个数字看似不高,但对比德国可能出现的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已经算得上欧盟的 “优等生”。 这一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中国电池企业带来的投资拉动和就业岗位扩容,当地民众对这些外来项目的接受度也在不断提升。 更巧妙的是,匈牙利还能借着欧盟关税同盟的便利,把电池销往整个欧洲市场 —— 等于拿着欧盟的资源,赚着新能源产业的钱,这让力推 “欧洲制造” 的德国颜面扫地。 或许有人会问,欧盟难道就眼睁睁看着匈牙利 “另起炉灶”?还真没什么好办法。 德国自己的新能源产业链漏洞太多,根本没能力牵头打造统一的供应体系,其他欧盟国家要么缺乏技术,要么没有资金,只能眼睁睁看着匈牙利抢占先机。 现在,德国车企已经悄悄与匈牙利的中国电池工厂开启合作洽谈了 —— 毕竟欧盟的罚款期限越来越近,宝马、奔驰等企业 2024 年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暴跌五成以上,根本经不起再挨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