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怕薛剑总领事被日本极右翼分子袭击,原定于广岛的中日友好活动,11月17号就匆

是逸屹呀 2025-11-18 14:53:00

因为怕薛剑总领事被日本极右翼分子袭击,原定于广岛的中日友好活动,11月17号就匆匆取消了。       一场本应在广岛举行的中日友好交流活动,终究是没能办成,11月17日,主办方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宣布,取消原定于21日开启的日程,就在几天前,另一场由同一机构筹办的类似活动也已悄然中止。   取消的原因直接且冰冷: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本人,正面临来自日本极右翼分子的人身安全威胁,这些威胁不只停留在社交网络的污言秽语,还包括了赤裸裸的恫吓。   聊“友好”最基本的前提是人身安全,如果连代表国家的外交官都处在危险之中,那这个词瞬间就失去了所有的分量,这已经不是孤立事件,早在9月就有消息指出,在日中国公民近期遭遇袭击的事件正在增加。   也正因此,中国的外交机构早已就公民安全问题向日方提出过严正交涉,我们的诉求很明确,就是要日本政府拿出实际行动来保障在日中国人的安全,这不仅仅是喊话,更是底线。   “友好”这个词本身,尤其是在中日之间,一直都很微妙,很少会听到有人整天把“中美友好”或者“中韩友好”挂在嘴边,当成一个固定搭配来用,它似乎成了中日关系的一个“特供”词汇。   中方在积极地主办交流活动,试图构筑善意,而换来的却是对总领事的人身威胁,这种鲜明的对比,恰恰暴露了这种单向道德期待的虚伪性,所谓“友好”的责任,似乎并不对等地施加在日方身上。   任何上层建筑都需要地基,官方的呼吁也需要民意的支撑,但现实是两者之间已经出现了一条巨大的鸿沟,有数据显示,接近半数,也就是48.8%的日本民众,对干涉中国内部事务持支持态度。   这个数字冰冷地揭示了当前中日关系紧张的宏观环境,绝非空穴来风,民众的情绪与官方的决策,常常互为因果,当外交辞令从“友好”转向“日方需承担后续产生的所有后果”这样的严厉警告时,其实是对这种社会现实的必然回应。   所以我们或许需要对“中日友好”这个概念本身保持一份清醒和警惕,广岛活动的被迫取消,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它是“友好”失效的体现。   真正的向前看,或许不是依赖一个日益空洞的符号,而是先清醒地直面眼前无法回避的安全鸿沟、话语陷阱,和那道深不见底的民意断层。

0 阅读:0
是逸屹呀

是逸屹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